人生的前七種痛苦很好理解,每個人都“享受”過生命所帶來的這些痛苦。那麼第八苦呢?“五陰熾盛”,什麼是五陰?
在佛學中,五陰即五蘊:色、受、想、行、識。它既包括人的肉體,更包含了人的感受、體驗、心理、精神,五蘊集聚,人才有了身,有了精神,有了想法。“熾盛”便是“火勢旺得厲害”。“五陰熾盛”的含義,便是說色、受、想、行、識共同構成了人的肉體和靈魂,可是人又被這五個方麵所迷惑,就像是幹柴一樣想要燃燒自己,進而導致了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人生的痛苦。人生八苦之中,“五陰熾盛”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總之,在佛教看來,“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必然要承受苦難。人人都清楚,承受苦難並非人生的目的,也就是說,我們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並不是為了受苦來的。受苦隻是一個過程,或者說隻是一種手段。可是,通過受苦,我們最終要達到什麼樣的境界或者目的呢?
1928年,中華大地上正在進行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當時既有國民政府又有各地軍閥,中國的政治形勢並不明朗。也就是在這一年,李嘉誠在廣東省潮州市城內北門街麵線巷一戶書香世家出生了。生逢亂世,李嘉誠注定要比他人承受更多的苦難。
李嘉誠的曾祖父李鵬萬曾經是清朝每12年選拔一次的文官八貢之一,因此李氏家族中人士人風氣甚濃,知書達理,在當地地位極高。年幼時的李嘉誠便喜歡上了讀書,在這樣一個飽受傳統文化熏陶的環境中長大,他自幼便與中國傳統讀書人一樣,秉承“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信條。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題名、衣錦還鄉,以此來光宗耀祖,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
1939年6月,日本的侵華戰爭全麵展開,廣東也成為當時的抗日戰場。日軍的轟炸機不停地對潮州地區狂轟濫炸,潮州城數十年的和平局麵被打破,城內一片廢墟。對時局感到憂慮的李嘉誠父親,決定舉家遷往香港。於是,李氏一家冒著隨時可能被殺的危險,穿過一道道封鎖線,步行十幾天,終於輾轉來到了香港。
由於過度勞累,父親不幸染上肺病。更雪上加霜的是,裝有他們行李的輪船中途失事,他們全部的財產都沉入海底。那一段時期,可以說是李嘉誠生活最困難的日子。身為長子的李嘉誠負責在家中照顧父親,而母親則要想辦法掙錢養家。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全家人的生活可想而知,兩頓稀粥再加上母親去集貿市場撿來的菜葉便是他們每天的主餐。
雖然家中的錢絕大多數都用來給父親看病,可是落後的醫療技術還是沒能挽回父親的生命。1943年,父親撒手人寰,留下一個殘破不堪的家和三句話:“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失意時莫灰心,得意時莫忘形”。這一年,李嘉誠剛剛14歲。
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他被迫輟學,開始四處打工補貼家用。由於小時候沒有受過完整的教育,這成為李嘉誠人生的一大遺憾。後來,他功成名就,開始在各地投資、捐款、興辦學校,目的就是想彌補自己童年的缺失,為家庭貧困的孩子創造一個學習的機會。
李嘉誠在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鍾表公司當起了學徒工,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泡茶、掃地。雖然在常人看來這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職位”,但是李嘉誠每天都要工作15個小時,這對一個年僅14歲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磨煉。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樣一家有名氣的大公司裏,這樣一個地位卑微的職員是不為人們所注意的,李嘉誠因此也飽受白眼。不過他在這裏並非一無所獲,名利場的爾虞我詐、阿諛奉承給李嘉誠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一個懵懂無知的少年,漸漸悟得了一些社會交際的道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
其實,人類的所有經營活動,都是在與人打交道。甚至可以說,人活著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與人打交道。經商即做人,商道即做人之道。一個人要想獲得商業上的成功,首先要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察言觀色”並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一種交際的方法,現在許多人都研究心理學,甚至提出在幾點比較適合商業談判、幾點比較適合感情告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察言觀色和利用這些技巧並無太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