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當頭,無危不克
廣東開元寺有一位法號元寂的高僧年事已高,他決定找個合適的人來接替自己住持的位置。元寂和尚有兩名得意弟子:一寂和二寂。於是,大師把他們喊到跟前,對他們說:“我現在給你倆每人一袋稻穀,明年秋天以穀為答卷,誰收獲的穀子多,誰就是我的接班人。”兩個和尚領了稻穀,便到山下去耕田。轉眼間,第二年秋天便到了,一寂挑著滿滿一擔穀子來見主持,二寂則是兩手空空。元寂和尚當即宣布讓二寂繼承自己的衣缽。和尚們一個個麵麵相覷,“住持是不是老糊塗了,不是說誰收獲的穀子多,誰就是接班人嗎?”一寂也很不服氣。元寂老和尚擺擺手示意大家安靜下來,然後他淡淡地說:“我給一寂和二寂的穀子,都是用開水煮熟的。”眾人明白了其中的原委,隨即心悅誠服,擁護二寂做了住持。
這是母親莊碧琴在李嘉誠經商遇到困惑時為他講述的一個故事,“經商如同做人,誠信當頭,則無危而不克。”母親的這句話,一直縈繞在李嘉誠的心頭。
1950年夏天,李嘉誠憑借在塑膠廠積累的經驗,向親友籌借了5萬港元,在香港筲箕灣創建了“長江塑膠廠”,取意“不擇細流,浩蕩萬裏”,正式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憑借著自己的商業頭腦和“待人以誠,執事以信”的商業準則,李嘉誠的小工廠成立之後業績蒸蒸日上。這幾次小小的成功,讓年輕氣盛的李嘉誠體味到了勝利的滋味,憑借著胸中的滿腔熱情,他開始擴大廠房、增加設備,將積蓄全部投入擴大再生產中。結果,這一冒進的舉動讓他飽嚐了“失敗”的辛酸。
由於擴張過快,加之設備簡陋、人員不足,許多訂貨合同都未能及時履行,工廠資金周轉開始失靈,虧損越來越嚴重。在這樣的情形下,迫在眉睫的交貨期使重視質量的李嘉誠也無暇顧及越來越嚴重的次品現象。於是,倉庫開始堆滿了因質量問題和延誤交貨而退回來的產品,塑膠原料商開始上門催收原料費,客戶也尋找各種借口紛紛上門要求索賠。由於這次冒進,李嘉誠的長江塑膠廠幾乎到了倒閉的邊緣。
這段時間,李嘉誠每天都要忙著應付催還貸款的銀行職員、催逼欠款的材料商、前來索賠的客戶,還有尋死覓活要求按時發放工資的工人。在最初創業的日子裏,品嚐過創業成功所帶來的短暫的喜悅之後,李嘉誠體驗最多的還是失敗帶來的辛酸。從1950年到1955年,是李嘉誠創業史上最悲壯的時期,為了企業的生存,他殫精竭慮,整日在“暴雨泥濘”之中摸爬滾打,這次冒進可以說對李嘉誠的一生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李嘉誠曾多次闡明自己的財富理念,即“發展不忘穩健,穩健不忘發展”。也正是第一次冒進帶來的巨大危機,才使得他總結出這樣的經營理念。這一次“失敗”,也從另一個側麵反映出李嘉誠成功之路的坎坷。
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這位母親究竟能不能孕育“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麵對失敗時的態度。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一次失敗或一次重大的打擊而心灰意冷,失去了繼續求進的信心。正如李嘉誠的財富理念一樣,求穩健必須求發展,否則就隻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痛定思痛之後,李嘉誠決定生產新產品,讓企業轉型,避免和那些實力強大的企業“正麵交火”。這時,李嘉誠敏感地發現在歐美市場剛剛嶄露頭角的塑膠花在香港會有很大的市場。於是,李嘉誠帶著複活企業的希望踏上了學習塑膠花製造技術的征途。1957年年底,李嘉誠的“長江塑膠廠”徹底擺脫了大蕭條,並正式改名“長江工業有限公司”,萬裏“長江”自此走出了“崇山峻嶺”。
這一次的失敗雖然是李嘉誠決策失誤導致的,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產品質量問題的出現則是一種“誠信缺失”的表現。誠信是商人的生命,這一次決策上的失敗,帶給李嘉誠的絕不僅僅是經營理念上的轉變,更有對誠信的重新認識。也就是在這期間,李嘉誠的母親——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給兒子講了前麵那個故事,“經商如同做人,誠信當頭,則無危而不克了”。母親的話,一直被李嘉誠奉為經商與做人的根本。
生產塑膠花雖然讓“長江”走出了困境,可是像許多剛剛起步的中小企業一樣,資金不足仍然是李嘉誠麵臨的最大問題。就在這時,一位急需大量塑膠花的訂貨商來到了他的公司。李嘉誠按照訂貨商的要求,連夜生產了八種新穎別致的塑膠花,希望能夠得到這位大客戶的垂青。在一開始的談判中,李嘉誠就向對方坦言:“目前‘長江’沒有取得足夠的資金以及擔保,但是我們可以給您提供全香港最優惠的價格、最好的質量、最優的款式,並保證按時交貨。這八款塑膠花樣品我可以免費送給您,隻是希望有機會跟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