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慧可頓悟。
在頓悟之前,慧可是人;頓悟之後,慧可是佛。對於鬆下幸之助來說,也是如此。頓悟之前,他所思所想,都是為自己、為企業、為員工;頓悟之後,他把自己的目光轉移到全人類的身上,試圖通過生產來消除貧困,讓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豐富。
一個人,念念不忘的是自己,那麼他始終隻是一個人;一個人,念念不忘的是眾生,那麼他終究可以成佛。人與佛的區別在於慈悲之心,以愛己之心愛人,愛天下所有人,這就是“佛”。
如果說鬆下幸之助之前的探索都是在冥冥黑夜中摸索前行,那麼現在,他已經撥開雲天見明月,見到了信仰之光。自此,鬆下幸之助和他的鬆下集團,脫胎換骨,迎來了自己的新生。
1932年5月5日,那天正好是日本的男孩節,鬆下幸之助召集了鬆下電器的全體員工,向他們說明了經營的真正使命:我們鬆下電器創業以來,曆時15個年頭,從當初一個員工開始,到今天店員100多,作業員1000多,銷售金額高達1300萬元。一年年、一步步向前邁進,終於有了今天的成就……回憶過去,對各位一直為鬆下電器流汗、盡力,要表示十二萬分的謝意……鬆下電器現在已經有十幾個工廠,雖然都是小工廠,數量也很可觀了。專利品也有280多件。最近研究人員增加不少,申請專利品每日平均十幾件。在金融方麵,獲得了銀行的信用,因此能周轉順利。到了今天,雖然是私人經營,但也已成為一個強大、堅實的工廠。可是我冷靜地思考,這樣的發展也隻不過是一種生意人的成功而已。工廠方麵也隻不過是經營得法而已。我認為目前的成果很值得安慰,可是在另一方麵,我心中卻有了疑問:我們可以滿足於現狀嗎?
最近我參觀了某宗教總部,那種盛況令我驚異,於是開始想:宗教的使命到底何在?和製造業者的使命不正有相似之處嗎?都是為了更幸福的人生而努力。企業家的使命是徹底消除貧窮。作為生意人或生產者,其目的並不單單是使零售店和經銷商繁榮,而是要使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富有。製造商和商店隻不過是社會繁榮的工具而已,所以商店和製造商的繁榮是次要的。那麼如何達成這個使命呢?唯一的方法就是生產、再生產。
大家都知道,偷取加工過的、有價值的東西,應該受到處罰。
自來水是加工過的、有價值的東西,直接能夠維持生命,但隻要它的產量豐富,偷取少許,就可以被原諒。這個事實告訴我們:製造業者把生活物質變成如自來水一般無限多,就可以降低產品售價,消除貧窮。宗教道德給人精神上的安定,充分的物質供給使人身體舒適,雙方麵都能夠圓滿,才能真正獲得幸福。我們搞實業的人,真正使命就在這裏。現在我要告訴各位,鬆下電器的真正使命,就是生產再生產,使物質變成無限多,使人們能買到便宜的東西,過舒適的生活。
為了完成這一使命,他做了一個長達250年的規劃。也就是說,250年以後,鬆下集團要把這個世界變成一片物質豐富的樂土。
鬆下幸之助將每年的5月5日定為鬆下集團的創業紀念日,並把1932年取名為“命知”創業第一年。“命知”就是“知道生命”的意思。鬆下幸之助將鬆下電器過去的15年,看作是胚胎期,而1932年的5月5日才是鬆下電器正式降生的日子。“釋迦牟尼在母親胎中3年3個月,所以他會有異於常人、不平凡的創舉。
鬆下電器在母親肚子裏待了整整15個年頭,我們應該有超越釋迦牟尼的表現,完成我們的任務才行。”
這就是鬆下集團的新生,也是鬆下幸之助事業的新起點,人生的新起點。
信仰與事業
“當員工100人時,我必須站在員工的最前麵,身先士卒,發號施令;當員工增至1000人時,我必須站在員工的中間,懇求員工鼎力相助;當員工達到1萬人時,我隻有站在員工的後麵,心存感激即可;如果員工增到5萬至10萬時,除了心存感激還不夠,必須雙手合十,以佛的虔誠之心來領導他們。”
有了宗教精神的指引,再加上自己苦苦思索得來的經營真髓,鬆下幸之助的事業開始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