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把政務微博作為聯係群眾的大事來抓,市委常委會專題研究,從頂層設計、製度規範到內容運作提出明確要求,出台《關於加強政務微博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等製度,建設一支戰鬥力強的隊伍,舉辦“全市政務微博發布培訓班暨經驗交流會”及4期培訓班,提升領導媒介素養和工作人員業務水平。“深圳微博發布廳”上線一年來,各區、各部門政務微博總數達50個,基本實現了與民生密切相關所有部門的全覆蓋,成為深圳官方聲音的大集合;共發布微博信息13000餘條,在新浪網粉絲達86萬、騰訊網粉絲超100萬,四大微博平台直接受眾近200萬,回複網民近7000次,成為市委市政府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係群眾的重要渠道。國信辦去年在深圳召開“積極推動社交網絡健康發展”現場經驗交流會,我們還組織召開“全國政務微博創新發展研討會”。深圳的經驗在於:
一是牢固樹立“四種意識”。“織博為民”的自覺意識。改善民生、暢達民意是政務微博存在的價值和理由,政府和官員不僅要學會在微博上與網民溝通交流,更要利用這一平台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認真解決群眾反映的各種問題,使之成為踐行群眾路線的重要載體。“微博問政”的民主意識。政務微博作為信息搜集的重要渠道,要推動廣泛、有效地傳播交流信息,通過留言和建議隨時微評、分享政府工作,提高民主監督的效率和水平,搭建彙集民智民意、推進科學決策的意見平台,使政府決策真正建立在科學、民主的基礎之上。“博文約禮”的角色意識。通過政務微博切實提升領導幹部的修養,使各級官員能夠放下身段,改變“官僚化”語氣,以真誠的心、平和的姿態與網民對話,形成民眾訴求充分表達、政府部門俯身傾聽、誠懇解答處理的和諧互動景象。“公之於博”的公開意識。微博的重要特點是傳播速度快,可以及時公開地傳遞信息,披露真實情況,有助於維護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是公民監督權力運作的一把利器,政務微博則是自覺接受監督的一扇窗戶。
二是探索構建“三個機製”。立體互動機製,實現“微博與論壇、政府與民眾、問政與答政、網絡和報台、時效與深度”五個互動。考核評價機製,逐步建立“量化考核、獎懲並舉”的激勵約束製度。通過建立通報製度、評價體係、問責機製等一係列考評機製,切實做到賞優罰劣,監督和推動各單位把微博和論壇問政答政工作抓出成效。資源整合機製,整合新聞發言人製度、整合市區兩級網絡資源,在整合中理順工作機製,實現工作合力。特別是在考核評價機製方麵,深圳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深圳網絡輿情應對能力排行榜》,圍繞“響應速度、信息發布、機構行為、網絡引導、應對成效”五個指標,請專家打分,按月公布,使各區各部門應對能力一目了然。通過建立排行榜,強化“線下決定線上,實情決定輿情,隻有重視輿情、回應輿情,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做出改進,才能真正引導輿情”的理念,提高政府主動回應引導輿論的意識,使網絡輿情應對工作常態化、製度化。
三是積極打造“四大平台”。權威信息發布的平台。作為新聞發布、政務公開體係在網上的延伸,“深圳微博發布廳”與現有渠道形成了有效互補,基本實現了與現有發布體係銜接、與政務網站聯動、與成員單位政務微博互動,並整合傳統媒體政務信息,為傳遞市委市政府的聲音提供了更加及時的渠道;各區、各單位通過微博發布重要信息的主動性也越來越強。熱點事件回應的平台。按照“不封堵、不刪帖”的要求,及時回應,主動公布事實真相,讓權威信息搶占輿論的“第一落點”,牢牢掌握熱點事件的“解釋權”原則,踐行突發事件信息發布120分鍾原則,力推“網絡首發”,形成全市聯動的微博應對工作體係。服務民生的平台。及時提供為民便民的公共服務信息,是我市政務微博的一大特色,從常規的天氣、出行、文化生活信息到動態的就業、住房、醫療、教育等各種惠民政策措施的出台,注重在互動中強化服務。如住房公積金政策出台前,“深圳微博發布廳”聯合市公積金管理中心,提前征集意見,舉辦微博在線答疑互動,網民讚“虛心聽意見,願意為民解答”。引導公眾參與的平台。從實踐來看,利用政務微博引導公眾參與、引導社會情緒、促進社會建設也大有可為。在文明城市測評迎檢工作中,組織“文明出行、微博閃亮”等活動,通過微行動、微話題、微直播,聯動媒體、走進社區,實現城市文明與網絡文明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