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時刻為人生充電(2)(1 / 3)

孔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說的是學習需要有一種精神,要有一種好學的好習慣,因為學習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需要有爭分奪秒的精神、不恥下問的態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學習作為一個過程,在中國古人看來,其實就是一個性格磨煉的過程,是一個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過程。古人將學習比作“書耕”,把寫作比作“筆耕”,是說像農民種地一樣,不付出艱辛的努力,是不會有收獲的。同時,古人還用“學海無涯苦作舟”來告誡自己對於求學這一痛苦過程,需要有一種對痛苦的承受力。比如,戰國的蘇秦因學問尚淺,外出遊學狼狽而歸,一家人都不理他,因而促使他發憤學習,刺股以自勵,終於身托六國相印,合縱以抗秦。匡衡人窮誌不窮,鑿壁借光用來讀書,終以說《詩經》而躋身於朝,官至司徒。屋梁懸發的孫敬,聚螢照讀的乍胤,映雪苦學的孫康和帶經耕耘的倪寬等都因此受到後人讚揚。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我國古人的一種求知模式,也是古人自我修養重要的途徑。首先“讀萬卷書”,獲得滿腹經綸,再“行萬裏路”,親曆躬行、參證精思,知識水平、思想、見解就會飛躍到一個較高的層次。

清代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二者不可偏廢。每見老書生癡癡紙堆中數十年,而一出書房門,便不知東西南北者比比皆是;然紹興老幕,白發長隨,走遍十八省,而問其山川之形勢,道理之遠近,風俗之厚薄,物產之生植,而茫然如夢者,亦比比皆是。”

在書本上學習的同時,傑出人物往往會通過“行”來證實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感,在實踐中懷疑,然後在實踐中否定或者證實自己的懷疑。

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先生尊為“史家之絕唱”。他把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寫得形象生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19歲時的一次全國大遊曆。遊淮陰,他追蹤韓信早年的足跡;訪齊魯,他瞻仰孔廟,觀察儒家習俗;到彭城,他聽取漢高祖劉邦的傳說故事;達大梁,他憑吊信陵君“竊符救趙”故事中的著名的夷門……

有了行萬裏路的親身實踐,使司馬遷的曆史知識為之增多,使生活經驗為之豐富,使眼界為之擴大,使心胸為之開闊,同時也使他接觸到廣大人民的真實生活,體會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願望。

大詩人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做詩淩相如”。而後又“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遨遊於山水之中,因而才有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的大氣磅礴,才有了“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無盡浪漫,才有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奇妙想像,才有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百結愁腸。

“詩聖”杜甫20歲以前北遊齊趙,“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引起了無數人對“五嶽獨尊”的向往。他身曆戰亂之苦,才有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歎,才有了《三吏》、《三別》這些流傳千古的優秀詩篇。

王維親曆大漠,寫下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千古名句。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從小刻苦讀書,尤其喜歡曆史、地理和探險遊記類的書籍,他用30多年的時間,遊遍了中國的山川五嶽,給後人留下了“世間真文字”——《徐霞客遊記》。他的遊記中有關蝴蝶會的記載,若不親眼目睹並記下來,我們又怎會知道天下有這一奇觀?為了完成《本草綱目》的著述,李時珍遠出旅行考察,上山采藥和拜訪有實際經驗的人。他曆盡千難萬險,中草藥藥材豐富的崇山峻嶺,都留下過他的足跡。白天深山采藥,晚上對每一棵藥草,從產地、栽培到苗、莖、葉、根、花、果以及形態、氣味、功能等,研究得非常

深入、細致。李時珍辛勤勞動了19年,記下了數百萬字的筆記,經過幾十遍的反複修改,終於在60歲時完成了他的巨著《本草綱目》。全書分為16部62卷,共載藥物1892種,附方11096個,並附圖1160幅,而且價值極高。

在自然世界中的實地探求,讓李時珍名副其實地成為醫藥領域的傑出人士。

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說過:“旅行就是生活。”1831年,安徒生開始了他第一次國外漫遊。他攜著一把雨傘、一根手杖和簡單的行囊訪問了歐洲的所有國家,先後完成了《阿馬格島漫遊記》、《幻想》、《旅行剪影》等作品。

因此,我們不但要讀萬卷書,還要行萬裏路。“讀萬卷書”好比人們通過一個窗口看到了知識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識和能力這個金山,還要靠走出門去“行萬裏路”。

讀書一方麵能夠使我看增長知識,學習到別人的經驗,但同時也給你的頭上加了一道“緊箍”(這是經驗的特征,經驗越多,人們頭腦受到的束縛越多,創新意識越差)。“讀萬卷書”之後,隻有“行萬裏路”,走出去親自看一看,體驗一下書中描述的情景,你才會發現書中所說的不及體驗的千分之一,同時也使你理解了作者對這種情景的感受並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較,從而放大你的知識,隻有這時讀書的效果才能體現出來。所以說:讀書好比一個放大鏡,不管你心中的知識是“真”是“假”,它都會放大若幹倍(當然,讀書越多,放大倍數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