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讀書不行路,你受到地束縛就越來越多,好比吃多了飯不能消化吸收,隻能是累贅,不但無益而且“害人不淺”。所以既要學會“讀萬卷書”,也要做到“行萬裏路”。
學會創造性學習
在美國企業界,高級主管人員20世紀以來文化程度的變化是巨大的。1900年僅有28%的人擁有大學學曆,68%的人擁有科學學位或工程學位;到了1964年,有大學學曆者上升到74.3%,33%的人擁有科學學位;到了80年代,全美500家最大公司中,竟有半數以上的公司總經理都具有高級學位,其中包括企業管理碩士學位(MBA)、法學學位、金融和商學學位等,而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則不到3%。
從上麵的數據中我們能夠體會到,學習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成為十分緊迫的事情。有學者進一步指出,學習的能力比知識的學習更加重要。現代人生活工作在信息的海洋中,信息的爆炸性增長,知識的迅速普及,使得學習成了非常艱難的事情。人腦接受和處理信息的速度和質量受到一定條件的製約,超過這個限度,在高速信息流的衝擊下,超負荷的接受信息,人的思維就會出現混亂,難以容納更多的信息,在知識的汪洋大海中感到迷惘。如何在知識的海洋中不迷失方向,學會學習就是把握方向與提供動力的風帆。
學習,不能總靠向別人學習,最重要的是學會自己創造。向別人學,也並不是要你去模仿別人,做別人的奴隸,而是為了從別人身上獲得啟發。想辦法超過別人,學習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在同樣的內容相同的時間內,誰能主動創造出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徑,誰就能獲得更大的成功。一味地迷信別人,失去了自主意識和創造意識,總是跟別人後麵一味靠向別人學習就永遠也不會超過別人。學習必須有很強的創新意識。
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的需要,因為知識與技能是學習的內容,數量再多也有窮盡的時候。學習的能力是最應該學習的。隻有具備了這種學習能力,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真正掌握了永遠能夠學習知識的方法和動力。
學會學習的含義,是指掌握最適合的學習方法,能夠進行獨立的、創造性、有效的學習的能力。學會學習的關鍵是掌握方法,離開傳授式的教育形式,能夠進行獨立自主的學習,以獲得長期發展所需要的知識。學會學習自然不是僅指學會多少知識,而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精神、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以獲得有效學習、處理和利用知識的能力。
21世紀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現代社會出現的“功能性文盲”的現象,所指的就是那些受過一定的教育,具備基本的讀、寫、算的能力,卻不能識別現代信息符號,不能應用計算機進行信息交流與管理,無法利用現代化生活設施的人。如今即使在英、法、美等發達國家,“功能性文盲”仍然占據總人口的20%左右。以英國為例,每年要拿出約60億英鎊,用於掃除這些“功能性文盲”。歸根到底,這種不具備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變化的現象,是缺乏學習能力的表現。
回首曆史,我們可以領悟到,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擁有現代知識的人才是當前的關鍵,要搞現代化的事業,要辦現代化的工農業,要進行現代化的經營管理,舍此皆為妄談。而“現代化”是個動態的詞彙,在人的一生中,要想成為有成就的人才,就必須擁有良好的學習能力。
要學會創造性學習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知識不等於能力。21世紀對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們重新審視自己所學的知識。但不管時代怎樣發展,我們都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必須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識與能力的關係。
培根明確指出:“各種學問並不把它們本身用途教給我們,如何應用這些學問乃是學問以外的、學問以上的一種智慧。”也就是說,有了知識,並不等於有了與之同等的能力,掌握知識與運用知識之間還有一個轉化過程,也就是學以致用的過程。
如果有知識不知應用,那麼擁有的知識就隻是死的知識。死的知識不但沒有一點益處,有時還可能有害。
因此,在學習知識時,不但要讓自己的頭腦成為知識的倉庫,還要讓它成為知識的熔爐,把所學知識在熔爐中消化、吸收。這就需要學習者發揮他的創造性和主動性。
結合所學的知識,參與學以致用的活動,提高自己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習過程轉變為提高能力、增長見識、創造價值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