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時間。如今,終身教育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知識社會的根本原理”,並且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指定教育政策的主導思想。未來社會是一個學習型社會。如果我們不主動學習,就無法取得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就無法使自己適應急遽變化的時代,我們要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就應當主動學習,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學習改變命運
學習,使你富有知識,知識使人多一份競爭力,進而會改變你的命運。一個人愈能儲蓄便愈易致富愈易成功,因此,零星的努力,細小的進步,日積月累,可以使你更為充實,可以使你更能應付人生。
一個人“優越”的記號與“勝利”的征兆便是孜孜以求的進步精神。
有的人或許以為利用閑暇的時間來讀書得不到多大的成效,其成績總不能與學校教育相比,因而不想在閑暇的時間讀書。這無異於一個人因為自己進項不多,以為即使盡量儲蓄,也不能致富,所以一有錢,盡數揮霍,不屑儲蓄。
知識的價值之高,對於一個人的人生曆程的重要,無過於今日。在日趨劇烈的生活競爭和日益複雜的生存環境中,你必須以充分的學識作為甲胄。這一切,隻有學習知識方可達到。
心理學家說,我們大多數人的缺點,就一心希望在頃刻之間成為一名成功的人。事情是慢慢成就的,因此你應不斷地努力讀書自修,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寶庫,從而漸漸擴大知識範圍。隻有這樣,知識才會越積越多,力量也才會越來越大。
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你應該相信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從現在開始,立下誌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身上的能量。
從每個可能的地方努力攝取知識,這是使人知識廣博的唯一方法。廣博的知識可以使你遠離狹隘、鄙陋,使你的胸襟開闊。這樣的人才能夠從多方麵去“接觸人生,領會人生”,而他的趣味,也是廣大、深厚的。他的人品將是寬厚的、仁和的。
你每天所遇見的每個人都能增加你的知識。假使遇見的是一個印刷匠,他能幫助你獲得印刷技術;是一個泥瓦匠,他也能告訴你許多聞所未聞的東西;即便是一個普通的農夫,在某幾點上,也可能會比你聰明得多……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態度。
過於看重大學教育的人往往是不曾受過大學教育的人,而因家境困難或身體不健康而無緣進入大學學習的人往往認為他們遭受的損失是不可補救的。他們以為不管日後再怎樣學習,也還是無濟於事。但就事實而言,世間最有學問、最有知識、最有效率的人物中,有不少是從未受過大學教育的,有的甚至早年連中學的校門都沒有跨進過。但這並未阻礙他們向著自己的目標邁近,他們不但實現了自己的誌向,而且用自己的知識改變了許多落後的東西。
因此,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時期。社會就是我們的大學校。我們所遇見的人,所接觸的事物,所得到的經驗,都是這所學校中的教師。隻要我們開放我們的耳目,那麼生活或工作的每一分鍾,都可以攝取許多東西。如果你願意,知識的無窮力量也會給予你無盡的快樂。
而且你要認識到,成功並非終點,它隻不過是你一段時間的小結而已。成功是下一個開始的起步,應該準備好,走好下一步,為了下一次的成功應該再接再厲。從古到今,凡是有追求的人都不滿足於現狀,而不斷為下一次的成功做準備。“今日的努力是美好明天的基礎”,因此你片刻都不可放棄學習;若有浪費,即使是片刻也可能帶來終身遺憾。對於你來說,利用多餘時間學一些對工作有利及提高工作效率的知識,利用目前可供自己自由思考的時間來思索怎樣培養自身的影響力,這既是投資,也是保險,更是將來的利潤。
在知識如此迅速激增、變化和老化的今天,不學習者就會停滯不前,遲早丟掉飯碗。一個懂學習、有知識的人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一群會學習、有知識的人能改變國家的命運。因為知識是獲得生存能力、提升競爭力的唯一途徑。
李嘉誠也曾經說過:“沒有學習就沒有未來,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比我們更厲害的人還在學習。……我們正在跨入的21世紀,是知識和知識經濟的世紀,知識將最大程度地決定經濟發展、民族進步、國家富強以及人類文化的提升。知識是推動發展的最重要工具,改變命運的機會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相信這是他對自己的成功經驗最精辟的總結。他還製作了一係列知識改變命運的電視短片,將這個觀念傳遞給更多的人,未來無疑將會有更多的人從中獲益,抓住改變自己命運的契機。
在整個人類的發展史中,知識一直都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任何一個時代的人都不會忽視學習和知識的重要性。例如中國有句古話,說一個人如果想出人頭地、成就大業,必須具備五個條件,就是“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可見,我們祖先早就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具備了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話中的所謂“命”、“運”、“風水”實際上都是無法捉摸、不可掌控的東西,而“陰德”——做好事的回報,同樣是無法預期的。這五個條件中,我們唯一可以把握的就是“讀書”,所以,認真努力地學習是我們改變自己命運唯一的方法,古今中外無數傑出優秀的人都以自己的親身經曆證明了這個道理。例如,現任中國農業大學校長的陳章良先生在接受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節目采訪時就強調:進入大學讀書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他以後的成功都源於此。陳章良先生出生在福建沿海一個偏僻的漁村裏,9歲才上小學,但26歲時他成了中國國家“863”高技術專家委員會最年輕的專家,35歲擔任北大副校長,現在已經是中國科學家協會最年輕的常委。這就是知識改變命運的一個最明顯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