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好品質,好命運(3)(1 / 3)

彼得是一位果農,經過精心研究,他培植了一種皮薄、肉厚、汁甜而少蟲害的新果子。正當收獲季節,引來不少果販紛紛購買,使彼得發了大財,增加了不少財富。

當地不少人羨慕他的成功,也想借用他的種子來種果子,彼得認為物以稀為貴,其他人也種這種果子將會影響自己的生意,所以還是自己獨享成功的喜悅為好,於是全部都拒絕了,其他人沒有辦法,隻好到別處去買種子。可是到了第二年果熟季節時,彼得的果子質量大大下降了,果販們也都搖頭不買他的果子了。彼得傷透了腦筋,隻好降價處理了。

彼得想弄清楚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於是就來到城裏找專家谘詢。專家告訴他,由於附近都種了舊品種果子,而唯有他的是改良品種,所以,開花時經蜜蜂、蝴蝶和風的傳媒,把他的品種和舊品種雜交了,當然他的果子就變質了。“那可怎麼辦?”彼得急切地問。

“那還不好辦?隻要把你的好品種分給大家共同來種,不就行了。”

彼得立即照專家的說法辦了。這一年,大家都收到了好果子,個個都喜笑顏開。

彼得自以為獨享財富,豈料獨享就那麼短暫,而且還帶有毀滅性的後果。後來,他把改良的品種分給大家來種,不僅自己獲得了財富,也幫助別人獲得了財富,取得了雙贏的成果。

互信才能合作,分享才能共贏。任何成功都是建立在互信合作的基礎上,任何成功都是團隊智慧的結晶,是共同勞動的結果。要更好地促進團隊之間的合作,共同推進組織向前發展,我們就要學會信任和分享。

專注做好一件事

作一切事情成功的關鍵,就是專注。在心理學上,抑鬱症患者以及很多精神疾病的一個明顯的症狀,就是作什麼都不能專注。

即便是很多普通正常的人,也經常性地處在浮躁渙散的狀態之下,注意力象萬花筒一樣忽明忽暗到處亂轉。這些人又會經常抱怨很累,所謂的累,大部分不是身體累,而是心累,沒法專注。心累,反過來急劇地加重了身體的累。

專注不但是做事情成功的關鍵,也是健康心靈的一個特質。不能專注的人,也就不能放鬆。專注與放鬆,實際上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麵而已。

其實,專注的力量是驚人的,集中精力專注於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做起事來不僅輕鬆、有效率,而且也能夠把事情做得更好。

有一次,孔子帶領自己的學生去楚國采風。他們一行從樹林中走出來,看見一位駝背翁正在捕蟬。他拿著竹竿粘捕樹上的蟬,就像在地上拾取東西一樣自如。

“老先生捕蟬的技術真高超。”孔子恭敬地對老翁表示稱讚後問:“您對捕蟬想必是有什麼妙法吧?”

“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練捕蟬五、六個月後,在竿上壘放兩粒粘丸而不掉下,蟬便很少逃脫;如壘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蟬十有八九會捕住;如能將五粒粘丸壘在竹竿上,捕蟬就會像在地上拾東西一樣簡單容易了。”

捕蟬翁說到此處,捋捋胡須,嚴肅地對孔子的學生們傳授經驗。他說:“捕蟬首先要學練站功和臂力。捕蟬時身體定在那裏,要像豎立的樹樁那樣紋絲不動;竹竿從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製樹枝一樣不顫抖。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無論天大地廣,萬物繁多,在我心裏隻有蟬的翅膀,我專心致誌,神情專一。精神到了這番境界,捕起蟬來,還能不手到擒來、得心應手麼?”

大家聽完駝背老人捕蟬的經驗之談,無不感慨萬分。孔子對身邊的弟子深有感觸地說:“神情專注,專心致誌、才能出神入化、得心應手。捕蟬老翁講的可是做人辦事的大道理啊!”

駝背翁捕蟬的故事向我們昭示了一個真理:做事情專心致誌,心無旁騖,才能夠把事情做好,取得“真功”。而那些能夠在事業上取得卓越成就的人無一不是做事十分認真投入的人。

在曆史上,阿基米德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數學家,還是一位偉大的力學家。他通過大量實驗發現了杠杆原理,又用幾何演譯的方法推出了許多杠杆命題,並給出了嚴格的證明。其中就有著名的“阿基米德定理”。不僅如此,阿基米德還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工程師,他能夠把數學和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結合起來考慮,大膽地運用數學方麵的知識去解決天文學和物理學的問題……他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就是因為他是一個非常投入的人。

據記載,阿基米德鑽研數學的時候非常專心,往往因為過於投入而忘記了其他的事情。比如在冬天吃飯的時候,他就坐在火盆旁邊,一隻手端著飯碗,一隻手在火盆的灰燼裏比畫著,進行各種數學習題的運算,因過於投入,常常都忘了吃飯。

有一次,因為一道數學題沒有找到答案,他很長時間都把自己關在房間裏苦思冥想,由於一直沒有時間去洗澡,他身上的汙垢散發出一股難聞的氣味。在家人的一致要求下,阿基米德才勉強進了浴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