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營停車場短時間內難回報(1 / 1)

民營停車場短時間內難回報

警戒

作者:田立平 翟瑩

為了改善停車難題,各地政府紛紛鼓勵民營資本建設停車場。但是在湖北,卻有一名已投資百萬建設民營停車場的負責人表示,目前公司是虧損的,每天的收入還不夠雇請10名工作人員的支出,預計6年後才能收回成本。日前,廈門第一家民營停車場也開始“喊虧”。民營資本辦公共停車場究竟難辦在哪裏?本文將通過剖析樊天華的百萬民營停車場為您找出答案。

樊天華是武漢聯合發展停車場投資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之前做過策劃的他一直琢磨做點事,在報紙上看到政府鼓勵民間資本建設停車場的消息後,和幾個朋友在2011年5月成立公司準備投資停車場,注冊資本500萬元,成了武漢最早成立民營企業租賃社區閑置共有物業建設停車場的領頭人。公司成立後,樊天華決定以華立新華時代廣場的一塊區域作為場地,雙方很快簽訂了期限為13年的合同。

前期投資大,回報周期長

根據合同,華立新華時代廣場將以租賃的形式改建為公共停車場,投資公司需要對廣場進行改造升級。為此,整個停車場廣場前期改造投資將近100萬元,將來這樣的投入也會是持續性的,因為以後隻要有破損地麵都要整修。除此以外,安裝無盲區監控的攝像頭花費20多萬元。2012年停車場正式投入營運,收費標準為15分鍾內免費,以後每小時3元,24小時內38元封頂,車位共60個,每日停車費收入卻隻有500多元。而停車場有工作人員24小時輪流值班,一天的支出將近2000元。這樣計算,要多少年才能收回成本?

樊天華說,停車場投資周期長,所以才簽了13年合同。但根據團隊的測算,隨著交管部門管理力度的加大,周邊違停減少,更多的市民擁有私家車,六七年後應該能夠持平。

在廈門,當地第一家民營企業投資的停車樓——江頭公園市政智能停車樓,自打運營後就持續虧損。該停車樓由廈門金地停車場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和深圳中科利亨車庫設備有限公司聯合注資3500萬元,本來希望能收回投資成本並獲利,但目前看來很難。停車樓運營以來就一直在虧損,不算銀行貸款利息運營成本每月需要10萬元,可收費每月隻能收到5萬元。金地的負責人孫女士很無奈“有收益,民間資本才有動力再投資”。不然一直這樣虧本,很難支撐。

理論不同於現實

樊天華投資民營停車場的選擇其實並非“衝動之舉”,隨著汽車越來越多地進入平常百姓家,停車難成了一個新問題。在武漢當地,機動車擁有總量已經超過了134萬輛,目前停車泊位共有42萬個,缺口近百萬。專家算過一筆賬,按1輛車每天3元停車費用計算,1天就將近400萬元,1年超過13億,這還僅僅隻是一個保守的預估。實際上,從理論上來說車和停車位的比例應該是1:1.5,高的甚至達到1:2。按如此計算,停車場市場遠不止13億元。對於民營資本而言,如何取得收益的最大化是問題的核心,而停車場強大的市場“錢景”本身就是一塊“吸金石”。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現實和理論的巨大反差呢?一位從事停車場投資的民營企業家認為主要原因是投資周期較長,這對企業的資金實力要求就很高。另外人們不清楚怎麼做,都不願意當“吃螃蟹”的人,隻能是摸著石頭過河。此外,也有人擔憂在目前政策方麵沒有相關的細則。

政府鼓勵,政策還待細化

樊天華介紹,投資停車場涉及到公安交管、城管、物價、地稅、財政、規劃多個部門,自己就花了6個月才跑完所有部門、辦好手續。出現這樣的情形原因在於:停車場存在多個職能部門管理的現狀。比如目前,武漢市建築配建停車場的規劃由規劃部門審批;公共停車場的建設和管理大部分由私人或企業管理;路麵停車場的規劃建設是由公安交管部門完成,但收費又由停車管理公司管理,所以造成了這種局麵。

投資者們盼望政府能夠提供綠色通道,在一個地方就可以把所有證件辦齊全。“政府能不能組織一個專班,專門來辦這件事,提供一條龍服務?”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秦尊文建議政府可將政策細化。“政府已經出台了政策對企業進行鼓勵,但後續的相關服務並沒有到位,企業在運行過程中出現一些錯誤也難免,但怎麼改進政府要加以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