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目標人群過寬,“開心農場”黃一半(1 / 1)

目標人群過寬,“開心農場”黃一半

警戒

作者:鄧麗婧

提到“開心農場”就不能不提到它一度的火爆。曾經,無數人在淩晨設鬧鍾隻為上網到“開心農場”偷菜,“偷上司的菜導致被解雇”的新聞也隨遊戲的火爆而見諸報端……2010年,“現實版”的開心農場隨著“網絡版”開心農場的火爆應運而生,人們似乎從中看到了無限的商機,全國各地立刻紛紛效仿,郊區更是一下子成立了不少。可是僅僅兩三年的時間過去,現實版的“開心農場”就倒掉一多半,不能從理想走進現實的原因究竟在哪裏?

目標人群設定過寬

回顧現實版“開心農場”的興與衰,不能不提2009年網絡版“開心農場”的超級火爆:上至已經退休在家的老人,下至剛會玩電腦的娃娃,可以說是全民偷菜。人們認為從網上搬到網下,開心農場肯定會更火。於是到了2010年火爆全國各地的現實版“開心農場”上市,其目標人群也一並定位於針對大眾。開心農場剛剛開放的時候,來農場的有學生、老人和年輕人。起初田園供不應求,但這樣的定位不久就出現了問題。

隻有三分鍾熱度的年輕人喜歡田園風光,但是聞不慣農家肥味;中年人喜歡吃農家飯、有機菜,卻嫌幹活太累、播種澆水施肥等步驟太多,沒有時間管理;老年人沒有私家車,每次來都得換幾趟公交車,折騰不起。由於開心農場的目標人群大都是圖新鮮,往往到了實際操作就不習慣了,新鮮了幾周過後就沒人再來。經營了半年多左右,農場就成了沒人來的狀態,甚至到了第二年,就沒有人再包地了。由此可見,定位不準是開心農場“短命”的重要原因。

配套管理未跟進

網絡“開心農場”的火爆讓太多經營者急切地想要抓住這個商機,導致大批人馬湧入這個行業:農民聽說了把自己家院子掛牌作為農場出租,城裏人到農村隨便選塊地也加入到此行列。但盲目的參與隻是從自己的短期利益出發,根本不曾考慮到怎樣才能把現實版“開心農場”經營的更好更長久。

在硬件條件上,許多開心農場的設施就是幾片光禿禿的地塊,加幾把鋤頭做農具;在軟件方麵,對不懂得農事的城市年輕人,農場不曾安排任何教授和培訓。此外,每人承包地塊種植的種子數量不同、種類差異很大,管理非常費神,也無法進行一次性管理。在許多“開心農場”,消費者不能經常來農場照看,農場經營者也不再對農場進行管理,致使許多菜地都荒了。

專家點評:尋求有消費能力人群

沈陽大學金融係教授薑偉說,網絡商機延伸到現實,不僅是開心農場,還有紅極一時的CS,現在也少了當時的熱度,不溫不火地經營著。究其原因,不外乎經營管理水平、格調出現問題。網絡和現實確實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例如這兩種遊戲雖然在網絡上很流行,但格調並不很高,前者流行“偷菜”、後者注重槍擊暴力,時間久了令人乏味。

要想突破這種網絡帶來的限製,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以現實版“開心農場”為例,客戶群應該定在消費能力相對好的人群,這部分人群有車有時間,追尋有機生活。此外,要進行商業運作,包括宣傳、物流、采摘、管理等,從客戶的角度出發,根據他們的利益選擇,由此取得良好的效果。

出路:轉型為漁家樂、農家樂附店

曾在市內某商場開辦開心農場的蘇小姐透露,自己是2年前決定停止營業的,而另一位開心農場的負責人於先生在郊區經營的農場也早在去年就關門大吉。但是麵對困境,也有很多開心農場舍不得關閉,開始轉型。這些“開心農場” 雖然還在經營,但形式和網上的原模板不同,紛紛開始轉變。比如一部分開心農場已經不再以現實版“開心農場”為主營了,而是轉型為農家樂的一個附屬項目去經營,如果有顧客感覺農家院不錯,就可以在這個地方進行包地,然後出錢由農家院代管,等到收獲時直接來收獲即可;也有一些開心農場作為垂釣園經營的附屬,在釣友勞累的時候將“開心農場”作為他們的采摘基地。以上兩種都不失為很好的轉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