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學生創業失敗分析:缺乏考察異想天開(1 / 1)

大學生創業失敗分析:缺乏考察異想天開

警戒

作者:鄧麗婧

隨著史上“最難就業季”的到來,在就業壓力與日俱增的情況下,很多大學生都把自主創業作為自己未來的一個選擇。但是對當下年輕人而言,在缺乏好的項目、資金支持和社會經驗等因素的前提下,如何實現自己的夢想是每個人必須麵對的問題。或許在那些失敗的大學生創業經曆中,我們可以汲取一些少走彎路的經驗。

案例1 30萬元開超市,五個月賠光

大學畢業後就準備創業的曾前每天都會到各大型連鎖超市走訪,他想複製大超市的一切,包括正規的經營模式、精細的人員分工、齊全的貨品種類等等。看過之後,他發現“真正大型的超市主要集中於商業區,而深入小區的太少了”。由此產生了想要做“真正處在老百姓身邊的超市”的想法。於是他租用了一個超千平方米的大場地,然後按照連鎖大超市裝修、招商、招聘。讓曾前想不到的是一切準備好後竟然遇到了重重困難。

首先,貨品上種類確實非常全,但是有很多商品的受眾少,放很久都沒人購買。而常用的商品如蔬菜、禽蛋、豬肉、水果等由於是品牌產品,價格較農貿市場高很多。久而久之,不少商品還沒等賣就過期了,工作人員每天都要往外清理壞掉的東西。

沒有多少收入但還要給這麼多的工作人員開工資,嚴重的入不敷出讓曾前不得不作出改革:第一,先減少員工數量並降低人員工資;第二,打出特價區做促銷……5個月下來,超市還是沒能挺住,30萬元創業基金也打了水漂兒。曾前對自己的失敗總結是——不懂管理。

專家點評:缺乏考察“複製”水土不服

遼寧省理財師協會秘書長錢維軍介紹,曾前失敗確有這方麵的原因。他總以為走正規路線就可以像大超市一樣盈利發展,但是正規路線同樣需要其他很多東西,例如一個過硬的管理理念去支撐,與供貨廠家更深度的合作等。

此外,錢維軍認為,失敗的另一方麵原因就是他沒有對市場進行考察。這個考察不僅是到他理想中的成型例子走訪,而是應該對自己開超市的地點周圍進行走訪,包括輻射麵積、周邊人群消費習慣、需求內容等等都是需要調查的方麵。開超市並不是規模大、形式正規、東西全就一定會盈利,其實適合周圍人消費習慣的才是最好的。

案例2 蔬果直銷網站一年歇業

在全民皆網購的今天,很少看到蔬果在網絡上銷售,但是學習信息技術的張先生在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就和幾個學長組建了蔬果直銷網,對於信息技術專業畢業的本科生來說,做網站簡直是易如反掌。當時幾個人心裏的想法是,蔬菜“最後一公裏”的加價太嚴重,如果能直接從老農手中購買蔬菜該多好啊!於是,幾個合夥人在農村租用一個大棚。每當大棚種植的產品成熟後就放到網上銷售,有人購買再驅車送貨上門。

有基地、有網絡、有配送,看起來這是蔬果直銷一條龍,每個環節都銜接緊湊,可事實並非如此。當時,張先生和幾個合夥人並不擅長種菜,成活率總也上不去,最後隻得請周邊的老農幫助種植。可是在產量上去之後又遇到了困難:他們的網絡知名度小,購買量也自然有限,但蔬果隨著時間的流逝損耗很大。好不容易有人買了,但是驅車前往到市內送貨上門,花去的油費比蔬果賺取的利潤高多了。冬天種植成本增加,產品少銷量低時,更是如此。於是在那年冬天,這個直銷網站沒有再迎來春天。不到一年便進入永久的休業。

專家點評:雙重人才太難找,

不能異想天開

一位在農業部門從事電子商務信息化研究的專家說,“做農業生產的人不懂銷售,而太懂銷售的人又不懂農業,兩者很難調和,因為兩者幾乎相悖。”這樣失敗的例子太多了,比如2011年有人租了200畝有機菜地,找了10多個人,有專職的客服、配送員、配送車、配送站、配送網等,但是後來也挺不住了。

專家介紹,電子商務農業確實有發展。此前有數據顯示,生鮮品類占整個電子商務市場不到3%的份額,仍是一片有待開發的藍海。但是這是一片冰凍的藍海,由於生鮮品類的保鮮周期短,庫存成本高以及物流要求嚴格等硬傷,少有電商玩轉生鮮品類。所以,在創業中有市場並不代表能賺錢,一定要好好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