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營造合理的流線係統,創造交往空間
景觀環境中的流線係統設計對於交往空間的營造影響顯著。一方麵合理的交通流線保證了市民交往活動的戶外安全,住區環境中采取人車分流的方式與集中停車的方式保障了居民安全的戶外活動空間,減少了車輛對於人們的幹擾;另一方麵,合理流暢的流線設計還能夠增加市民戶外活動的空間,通過增加遊步道、延長遊覽線路增加市民戶外活動停留的時間,引導人們休憩、遊玩、健身等戶外交往活動的展開。
2.人性化尺度
根據揚.蓋爾的戶外空間理論,戶外活動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研究發現,行為支持與物質環境不足時可以阻礙甚至扼殺可能發生的活動;而人性化尺度作為物質環境的重要的一部分,蘊含著豐富的含義,景觀環境中的人性化尺度是指空間尺度、環境設施的尺寸適宜人的活動與使用。人性化尺度還能激發市民的歸屬感和自我認同感,拉近人們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淡化現代城市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陌生感,促進人們相互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溝通。
景觀環境中的人性化尺度沒有定值,不同的人群對空間的感受不同。例如兒童感受的空間尺度比成人的小很多,男性的空間尺度一般比女性大。但總體而言,空間比例關係與空間圍合性、人的感受之間存在對應關係,空間過大或過小都會導致人們親切感與安全感的下降與喪失,從而使人產生緊張、恐懼、迷茫的心理感受。根據研究,景觀空間間距D與兩邊建築高度H比值在1~2之間時,空間的圍合性較好,人的感受是舒適、宜人的;小於1的時候,人們就會有壓迫感、緊張感;大於2的時候,人們會感到空曠、孤獨,甚至感到不安、恐懼。同時,根據研究發現,人均占地12~50㎡時,人們彼此之間的活動不會受到幹擾,較為適宜開展外部空間活動(表1)。
除了景觀環境宏觀尺度要注重人性化的控製之外,景觀環境中的各種設施與小品設計也要考慮到人的尺度與行為,否則就會出現尺度失當,影響到人們的使用。例如環境中亭廊的高度一般控製在3~4m,寬度在3.0~6.0m之間,這樣的尺寸是比較適宜人們開展休憩活動的(圖3)。反之,如綠地中亭子尺寸過大,遠遠超出了一般亭子的尺寸範圍,更像是一棟大型的建築,遊客們更傾向在亭中開展集體健身而非一般亭中常見的停留、休憩行為。再如環境中的座椅、垃圾桶、燈具等環境小品,其長度與高度都應該根據人體的尺度確定,過高、過低或過大、過小都會造成人們使用的不便(圖4)。
3.邊界的處理
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中指出,人們喜歡停留在有依靠、有背景的邊緣地帶。在對荷蘭住宅區中人們喜愛的逗留區域進行的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德克.德.瓊治提出了邊緣效應理論。他指出:森林、海灘、樹叢、林中空地等的邊緣都是人們喜愛的逗留區域,尤其是開敞空間的邊緣更備受人們喜愛。在城市公共空間中可以觀察到這種現象(圖5)。人們往往喜歡在一個空間與另一個空間的過渡區逗留,因為在那裏同時可以看到兩個空間的活動情形。這些空間為人們的多種活動提供著支持。
邊緣區域在城市景觀環境的空間使用上之所以受到青睞,愛德華·T·霍爾的觀點一語道破天機。他認為,處於森林的邊緣或者背靠著建築物的立麵有助於個人或團體與他人保持距離,是一種出於安全的心理需求。同樣C.亞曆山大在他的《建築模式語言》中,總結了有關公共空間中的邊緣效應和邊界區域的經驗:“如果邊界不複存在,那麼空間就絕不會富有生氣。”因此,各種類型的公共空間之間應該設有和緩、流暢的過渡區域,同時,場地分界線不能過於生硬以致阻礙與外界的接觸。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過渡空間不一定是清晰明確的,柔性邊界作為一種既非完全私密、又非完全公共的區域,也是很好的過渡空間形式,常常起到承轉連接的作用。例如,在伯納特公園和羅斯福紀念園的設計中(圖6),有意識地組織具有邊緣效應特征的空間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