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勘查(1 / 2)

金屬礦產地質工作 黑色金屬礦產資源的勘查

一、鐵礦資源勘查

中國鐵礦資源豐富,礦床類型多樣。一九四九年前,少數地質工作者對白雲鄂博、攀枝花、鞍山、大冶、馬鞍山、石碌等地的鐵礦作過一些調查研究,初步估算全國鐵礦儲量僅1億多噸。一九四九年後,對這些已知的鐵礦基地作了係統的勘探,儲量增長上百倍,並新發現了鏡鐵山、五台、嵐縣、水廠、梅山等大型鐵礦床,及眾多的中型鐵礦床,總共達470多處;截至一九八五年底,累計探明儲量496億噸,遍布於全國27個省、自治區、市,但集中蘊藏在冀東、鞍山—本溪和攀枝花—西昌等3個地區,這3個地區的鐵礦儲量占全國總儲量的51.3%。

(一)鞍(山)本(溪)地區鐵礦。

這一礦區包括特大型、大型及中型鐵礦產地十多個,著名的有弓長嶺、櫻桃園、東西鞍山、齊大山、眼前山、紅旗嶺、大孤山等鐵礦。其中弓長嶺鐵礦開發最早。一九一六至一九四六年期間,被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掠奪性的開采。這裏的鐵礦產於前寒武係變質岩中,儲量大、品位不高但易采易選,“鞍山式”鐵礦由此得名。一九四九年重工業部(後為冶金工業部)即在此進行詳細的地質調查和勘探。一九五二至一九五三年,地質部進行了正規的普查評價工作。一九五六至一九七六年,冶金工業部四○一隊及四○四隊在礦區繼續進行勘探,探明儲量10多億噸;其後又在礦區附近勘查了一批新的礦產地。截至一九八五年,這個地區保有的鐵礦儲量已占全國鐵礦總儲量的23%。這裏一直是鞍山鋼鐵工業的主要資源基地。

(二)河北東部(冀東)地區鐵礦。

這裏的鐵礦也是鞍山式鐵礦,明代即曾進行過開發。一九四九年後,經過地質部和冶金工業部所屬地質隊多年工作,在遷安水廠、灤縣司家營探得大型礦床。水廠鐵礦已成為首都鋼鐵公司的主要原料基地。本區鐵礦保有儲量占全國總儲量的13%。

(三)攀(枝花)西(昌)地區鐵礦。

這裏是產於基性超基性岩體中的釩鈦磁鐵礦,一九三九年由常隆慶等發現。五十年代初期經初步調查估計儲量在1億噸以上。一九五五年起,西南地質局以秦震為技術負責人組隊前往勘探,經過三年半的工作,探明主礦區儲量超過10億噸,並在周圍又發現了紅格、白馬、太和3個礦區。後經查明,紅格、白馬也為特大型礦床,整個礦區共探明鐵礦儲量40多億噸,伴生的釩、鈦也很豐富。以此資源為基礎,建立了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鋼鐵基地。

(四)白雲鄂博鐵礦。

這裏是富含稀有元素和螢石的鐵礦,也是世界上罕見的獨特類型。一九二七年,丁道衡發現時看到的隻是主礦體,估算儲量為3000萬噸;一九三五年,何作霖在鑒定丁道衡采回的礦石標本時,發現其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很高,遂命名所含的稀土氟酸鹽礦物為白雲礦,稀土磷酸鹽礦物為鄂博礦。一九五二年地質部組建以嚴坤元為技術負責人的二四一隊前往勘探,探明主礦及東、西礦共3個礦體的鐵礦儲量8億多噸。以後,冶金工業部一○五隊繼續勘探,探明在鐵礦體和圍岩中铌和稀土金屬的儲量極為豐富,白雲鄂博已成為包頭鋼鐵公司主要原料基地。

(五)大冶地區鐵礦。

本區鐵礦包括湖北省東部大冶—程潮一帶的鐵礦。相傳大冶鐵礦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即已開采。清末曾作為漢陽煉鐵廠鐵礦石供應基地。抗日戰爭期間,遭受日本帝國主義大量掠奪。一九五二至一九五三年,地質部四二九隊對這個礦區進行詳細勘探和評價,探明儲量上億噸。一九五五年後,冶金工業部九○二隊又對礦區作了補充勘探。湖北省地質局鄂東地質隊在這個地區作過大量工作,新增許多鐵礦儲量。該礦區是武漢鋼鐵公司的主要原料基地。

(六)寧蕪地區鐵礦。

本區西起安徽馬鞍山,東至江蘇南京的長江沿岸地帶。其中馬鞍山鐵礦發現很早,前清時即曾開發生產。一九五四年,華東地質局三二二隊開始對馬鞍山範圍的凹山、南山、向山、和尚橋、陶村等礦區進行普查勘探,曆時二十多年,探明鐵礦儲量7億多噸,是馬鞍山鋼鐵公司的重要鐵礦原料基地。

一九五八年,冶金工業部八一四隊在南京鳳凰山礦區外圍驗證磁異常發現了梅山鐵礦。該隊在磁異常中心,第一孔就打到了多米厚的磁鐵礦體,接著進行重力測量,發現重、磁異常兩者的中心位置不重合,經在重力異常中心布鑽,又揭露了很厚的鐵礦體,於是擴大施鑽範圍。經詳細勘探證實,梅山鐵礦是一個隱伏的大型火山岩鐵礦,七十到八十年代已成為上海各鋼鐵廠的重要資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