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礦產地質工作 概述
一、金屬礦產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和意義
金屬礦產是礦產資源中的一大類,按礦石中可用主要成分可細分為以下種類:
鐵、錳、鉻、鈦、釩,通稱為黑色金屬,是鋼鐵工業的基本原料。
銅、鋁、鉛、鋅、鎢、錫、鉬、鎳、鉍、汞、銻、鎂、鈷,通稱有色金屬。鎢、鉬、鎳、鈷常與黑色金屬一起冶煉成為各種耐熱、耐磨、高強度、抗腐蝕的合金鋼;銅、鉛、鋅、錫、銻、汞是製造電器、儀表、機械、汽車等不可缺少的原材料,用途很廣。
鋁、鈦、鎂稱為輕金屬,因其合金具有質量輕、強度高、耐高溫或超低溫、耐腐蝕等優良性能,是製造飛機、艦船、火箭、機械零件的重要材料。
金、銀、鉑族(鉑、鈀、銠、銥、釕、鋨)通稱貴金屬。主要用於電子、電器、宇航、化工以及裝飾品和貨幣,價值貴重。
鉭、铌、鈹、鋰、鋯等為稀有金屬,是現代軍工、火箭、電子、熱核、宇航、合金等尖端工業必不可少的原料。
稀土元素礦可分為輕稀土礦,或稱鈰族(鑭、鈰、鐠、釹、釤、銪)和重稀土或稱釔族(釔、釔、鋱、鏑等)金屬,主要用於冶金、石油化工、電子、玻璃陶瓷、原子能等工業生產中,以及作為增加農業單位麵積產量的微量元素肥料。它們的用途還在擴大,可能作為製造超導材料的主要原料。稀土元素的利用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工業——稀土工業。
二、中國金屬礦產地質工作概況
五十年代,為了保證優先發展重工業,地質部及重工業部等所屬的地質隊,以鐵、錳、銅、鉛、鋅、鋁、鎢、錫、鉬等金屬礦產為普查勘探的重點,探明了一大批重要金屬礦產基地。為建設第一批重工業原材料企業準備了資源。如鞍山、大冶、馬鞍山、重慶等鋼鐵廠;中條山、銅陵、東川、白銀廠、株洲、個舊等一批銅、鉛、鋅、鎢、錫廠礦。
五十年代中期起,除繼續對重點礦產和重點地區進行勘查外,在全麵開展各類金屬礦產普查勘探的基礎上,加強了富鐵、富銅、鎳、鈷、鉑、金、鉻、鈾和稀有等金屬礦產的地質工作。如在山東招遠、掖縣、河南小秦嶺、河北、黑龍江、湖南等地開展了金礦普查;在長江中下遊加強了富銅、富鐵的勘查;普遍開展了鈾礦檢查;在內蒙古、甘肅、河北、青海、陝西等有成礦條件的省、區進行鉻鐵礦、鎳礦、鈷鉑礦的普查;狠抓了內蒙古白雲鄂博的稀有、稀土礦和新疆鉻鐵礦的地質勘探工作。在十年的時間裏,廣大地質職工,戰勝各種困難,發現和探明了一大批重要礦產。如甘肅金川鎳礦,廣東凡口鉛鋅礦,長江中下遊銅綠山、武山、城門山等處的銅礦,陝西金堆城、河南欒川的鉬礦,貴州修文鋁礦,新疆鉻鐵礦,內蒙古白雲鄂博稀有稀土礦,廣東鈾礦,湖南柿竹園鎢錫礦,福建行洛坑斑岩鎢礦,廣西大廠錫礦以及其他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各種金屬礦產。探明這些礦產對促進中國的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大革命”使金屬礦產地質工作受到嚴重影響。七十年代中期,應國家急需,重點開展了黃金和鉑礦的勘查工作;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富鐵會戰,但沒能顯著增加富鐵礦儲量。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金屬礦產地質工作又重新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國家急需的金銀礦產有了重大進展,在山東膠東、河南小秦嶺、黑龍江等地探明了一批大型黃金礦床,使這些地區成了重要的產金基地;發現了一批新的具有巨大潛力的黃金遠景區。在南嶺地區發現了一批重要的離子吸附型稀土元素礦床,對發展中國新興的稀土金屬工業,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