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鏡鐵山鐵礦。
甘肅鏡鐵山是中國西北地區已知的最大鐵礦基地。礦床位於海拔4000多米的雪線附近。一九五五年八月,秦士偉等在祁連山地區普查找礦時,根據藏胞提供的線索發現。後地質部鏡鐵山地質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完成了勘探任務,探明鐵礦儲量4.7億噸,成為西北最大的鋼鐵廠酒泉鋼鐵廠的原料基地。
(八)五台鐵礦。
山西五台地區的鐵礦是一九五五年根據當地群眾報礦的線索發現的。山西省地質局二一七隊在此進行了普查,接著山西省物探隊通過地麵磁測,圈出以馬家山為中心的異常區,證實該區鐵礦資源遠景較好。一九五六年,冶金部華北分局五○四地質隊進入本區勘探。截至一九八五年,總共探明鐵礦儲量近10億噸,已成為太原鋼鐵廠的主要原料基地。
(九)海南石碌鐵礦。
這裏是早已開采的老礦山。一九五三年由地質部四○一隊在此普查勘探,證實為一規模很大的優質富鐵礦床。一九五六年開始礦山基建工作,至八十年代,已達到年產富鐵礦石400餘萬噸的規模,主要供應鞍鋼、包鋼、太鋼、武鋼等鋼鐵企業,是中國最大的富鐵礦基地。
二、錳礦資源勘查
一九四九年後,地質部和冶金部的地質隊伍開展了一係列普查勘探錳礦的工作,共找到了150多個錳礦產地。其中已查明的大型錳礦主要分布於廣西、貴州、湖南和遼寧等省、自治區。重要產地有:
(一)遼寧朝陽瓦房子錳礦。
一九三七年發現,曾被日本帝國主義者掠奪開采。地質部於一九五二——一九五七年進行了礦區的詳細勘探,探明儲量4000多萬噸,成為北方最大的錳礦生產基地。
(二)貴州遵義錳礦。
一九四一年發現,開始被誤認為鐵礦,後經劉之遠等分析確認為錳礦。當時估算錳礦儲量為25萬噸。四十年代中,曾小規模開采。一九五二——一九五四年間,地質部遵義錳礦隊和貴州省工業廳地勘處先後來此普查。一九五三年,何立賢等發現了原生碳酸錳礦石,從而擴大了礦床規模,一九五四年轉入勘探,是中國重要的錳礦生產基地。
(三)廣西大新下雷錳礦。
一九五八年發現,二十多年來,先後經南寧專署九○三地質隊、廣西地質局四二四地質隊作了礦區普查勘探,最終探明儲量超過1億噸。
三、鉻鐵礦資源勘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僅知全國有2個小型鉻礦產地:一為吉林開山屯,一為寧夏小鬆山;前者已則日本侵略者掠奪殆盡。一九五一年重工業部組隊赴開山屯對含鉻岩體進行普查,一九五二年地質部組隊進入寧夏小鬆山開展找尋鉻鐵礦的工作,但經過幾年調查,均無收獲。
一九五三至一九六三年間,地質部先後在內蒙古錫盟赫根傲拉、烏盟索倫山一帶和青海百經寺、沙柳河、柳梢溝、綠梁山、玉石溝三岔、拉洞等地發現含鉻超基性岩體。嗣後,又在新疆薩爾托海、達拉布特、沙雷諾海、唐巴勒、瑪依拉山和西藏東巧、羅布莎等地發現了規模較大的含鉻超基性岩體。
一九六三年底,地質部組成以副部長李軒為首的新疆鉻鐵礦普查勘探指揮部,調集內蒙古二○五隊,新疆第三、第五地質大隊共2000餘人,30多台鑽機,集中力量在薩爾托海、鯨魚、唐巴勒、莎雷諾海、和布克賽爾,以及克拉美麗和塔克紮勒等地區開展鉻鐵礦的普查勘探工作。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使原有儲量翻了一番。同時總結了薩爾托海鉻礦體賦存特點,確定該礦床包括晚期含礦殘餘熔漿分異式礦床、運轉式礦床和深熔含礦殘漿熔離式礦床三種類型。
在開展新疆鉻鐵礦普查勘探會戰的同時,一九六五年,新疆鉻鐵礦普查勘探會戰指揮部,根據五十年代初李璞等在西藏發現羅布莎含鉻超基性岩體和礦體的資料,以及一九五六年劉庭榕等在藏北找煤時發現東巧含鉻超基性岩體的線索,決定抽調原內蒙古二○五隊、新疆第三、第五地質大隊、物探隊的一部分人員組成西藏第二地質隊,進入西藏開展鉻鐵礦普查、勘探工作。經過十年工作,在藏南羅布莎和藏北東巧、依拉山等地區探明了兩處大型鉻鐵礦床,是迄今在中國找到的最大最富的鉻鐵礦產地。一九六七年五月間,在甘肅大道爾吉地區找到了另一個鉻鐵礦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