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我執我心——那些偷偷溜走的時光,催老了容顏,卻豐盈了靈魂(2)(3 / 3)

1937年,日寇侵華,戰爭風雲變幻,杜月笙由滬上移居香港。1938年,孟小冬終於如願以償,拜餘叔岩為師,成為餘叔岩唯一的女弟子。

由於餘叔岩體弱多病,拜師後孟小冬一直服侍左右,未有半點怠慢,她的盡心盡力被師傅看在眼裏,所以在教授時也沒有半分保留,再加上孟小冬超然的天分,她當時的技法已非從前可比,一躍成為梨園中數一數二的老生,成為餘派光照門楣之人。如此,孟小冬就成了名正言順的“東皇”。

1946年,杜月笙回到上海,依舊對孟小冬念念不忘,讓朋友致書小冬,希望她能回來。而此時的孟小冬,感受到姚玉蘭濃濃的姐妹情誼和杜月笙年複一年的深情厚誼,深深為之打動,於是又來到杜月笙身邊。

有傳言說,姚玉蘭對孟小冬的歸來非常開心,曾說“我們姐妹一心,和她們幾個蘇州女人鬥”。從此之後,孟小冬就留下來,以身相許,成了杜月笙的情人。

從與梅蘭芳在一起時,孟小冬就始終在追求名分,而這個名分終究沒有給予自己。和杜月笙在一起後,也終究隻是一個深得寵愛的情人,這對於小冬來說是非常殘酷的。由於杜月笙已逾花甲,所以自入杜公館以來,孟小冬就自覺承擔起了侍奉杜月笙的擔子。但由始至終,傲岸的孟小冬從未提起過任何要求。

1950年,杜月笙在計算舉家遷法需要多少張護照時,孟小冬悠悠地說了一句:“我也去呀,是算丫頭還是女朋友?”杜月笙一愣,當即宣布盡快與孟小冬成婚。當時杜月笙已經纏綿於病榻,但他還是支撐著與孟小冬拜堂成親,孟小冬自然是高興的,她得到了一生所求的名分。

中國人始終講究“正名”,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在男女關係上尤為如此。縱使高傲的“東皇”也難以逃出這個桎梏。終其一生,這位身世飄零的女公子在事業與愛情上都開出了豐碩的紅花。

她是一朵鏗鏘的花朵,任時代沉浮,也能用自己的方式安度一生。也許她幸運,也許她不幸,可是如此豐盈的人生幾人能有?就像她寫給讀者的信裏所說:“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

5.4 J.K.羅琳:筆尖的魔力狂歡

“我在開往倫敦的擁擠列車上展開個人旅行時,《哈利·波特》就這樣進入我的腦中。從六歲開始,我就不間斷地寫作,但我從未因某個點子而如此興奮,直到那時。當時,我正麵臨人生最大的困境,找不到一支筆可以寫作,也羞於向人借錢……我沒有一支能用的筆,但我認為那真的是個好點子。”

一個生活陷入窘迫的單親媽媽在困難時期突然萌發的靈感,她握緊自己的筆杆子用了五年的時間來寫一部魔幻小說,這部小說成書後,又被多家出版社拒絕,幾經輾轉才得以出版。這本小說就是如今風靡全球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這位女作家就是當紅炸子雞英國女作家J.K.羅琳。

並不是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天才,J.K.羅琳更像是那種充滿靈感並為之付出辛勤的文字工作者。她天馬行空的大膽想象與充滿魅力的語言,不僅讓英國的孩子全麵認識了霍格沃茨魔法學校,也讓全世界的大孩子、小孩子認識了這個來自女貞路的小男孩——哈利·波特。

1965年7月31日,J.K.羅琳出生在英國格溫特郡的一個普通家庭,畢業於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她從小就是戴著眼鏡的“四眼妹”,相貌平平,從小就喜歡講故事、寫文章,六歲的J.K.羅琳就曾寫出過一個完整的關於兔子的故事。

高中畢業後,她想進入牛津大學深造,但是沒有被錄取,於是她選擇了在埃克塞特大學完成大學學業,主修古典文學與法語。修習語言與古典文學又給J.K.羅琳後麵的創作提供了專業的文學底蘊。

1989年,在曼徹斯特前往倫敦的火車上,一個念頭從二十四歲的J.K.羅琳腦海中一閃而過,她捕捉到了自己這瞬間的靈感:那是一個戴著圓形眼睛、骨瘦如柴、額頭上有一個閃電形傷疤的小巫師。雖然當時她沒有紙筆立刻勾勒出這個小男孩的模樣,但是她的腦海中已經有了這樣一個小巫師的形象。

在火車晚點的四個小時內,J.K.羅琳的思緒已經離開了現實的生活,進入了那個充滿魔幻、驚奇與驚悚的魔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