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作家創作初期是非常痛苦的,如果沒有相當的經濟來源去支撐寫作,那麼對於一個單親媽媽來講,創作是痛苦的。當時,J.K.羅琳沒有一個優渥的寫作環境供她無憂無慮地進行創作,她需要申請政府對於單親媽媽的補貼來維持生計。
從1990年J.K.羅琳有了這個創作想法到1997年小說問世,這七年來她經曆了許多人生的坎坷波折:生活的貧窮、母親的過世、與第一任丈夫離婚,這每一件事都是對她的狠狠打擊。
但是即使在這樣的逆境之中,J.K.羅琳仍然沒有放棄她的長篇小說《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哈利·波特就像是她的孩子,她對他在外貌、性格、成長等方麵的描寫仿佛讓讀者覺得昨天才見過他一般,她成功塑造了這個逼真、生動的人物形象。
一個名叫哈利·波特的小男孩,在繈褓中牙牙學語的幼年,因為一個預言,父母被魔法世界裏最黑暗勢力的最高統治者——伏地魔殘忍殺害。但是這個脆弱的小生命幸存了下來,並且讓黑暗勢力暫時停止了擴張,這段劫後餘生注定了他的不平凡。之後十年,哈利在姨夫家過著寄人籬下飽受虐待的艱辛生活。
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自己是魔法師的孩子,並且擁有可以到魔法學校學習的機會。從此,他踏上了這段驚險刺激的魔幻旅程。當他健康快樂地成長起來的時候,漸漸了解到了背負在自己身上的使命,並在身邊好友的幫助下展開了各種神秘和未知的冒險,勇敢地與卷土重來的黑暗勢力對抗,最終扞衛了魔法世界的和平與寧靜。
使他成功戰勝伏地魔的,不是什麼超高級魔杖,不是什麼無與倫比的咒語,不是因為偉人的幫助,僅僅是因為“愛”。愛才是使哈利腳步堅定、勇敢抗爭的勇氣源泉。愛就是力量,是生生不息的力量。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出版後,立刻收獲了大量好評,獲得英國國家圖書獎兒童小說獎,以及斯馬蒂圖書金獎章獎。其後,J.K.羅琳以一年一本的速度繼續《哈利·波特》係列圖書的創作:1998年出版了《哈利·波特與密室》,1999年出版《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2000年出版了《哈利·波特與火焰杯》。
這之後,J.K.羅琳放慢了創作進度,暫作休筆,三年後,也就是2003年,她出版了《哈利·波特與鳳凰社》,2005年出版了《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2007年7月7日,J.K.羅琳出版了這個係列的最後一部作品《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為整個《哈利·波特》係列圖書畫上了完滿的句號,這部延續了十年的童話到此謝幕。
從1997年到2007年,十年時間,J.K.羅琳用文字為我們,也為世界編織了一個童話。
這不僅僅是一部為兒童而寫的“快樂書”,它不僅有快樂,也有痛苦、死亡與毀滅。那些看似光怪陸離的想象卻是深深根植於現實生活中的。當我們為書中大膽奇特的想象拍案叫絕的同時,又隱約能看到投射在魔法的奇妙世界中現實世界的影子。
既有正麵對愛、友誼、忠誠、勇氣、智慧等的肯定,也有負麵對偏見、陰謀、權力鬥爭、欲望的揭露;甚至魔法學校裏的學生,同普通學生都有相似之處:大家都是孩子,同樣是複雜的功課,同樣有寫不完的作業。這一切讓羅琳的魔法世界沒有成為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而帶有更多的現實意義。
在短短5年內,J.K.羅琳從接受政府救濟的貧窮單親媽媽成為富有的暢銷作家。截至2008年,《哈利·波特》係列七本小說被翻譯成六十七種文字在全球發行四億冊。這一係列書籍,不僅給J.K.羅琳個人帶來了國際性的聲譽,大量的出版、再版也給她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版稅所得達兩千多萬英鎊,更使哈利·波特成為風靡全球的童話人物。
美國華納電影公司在2001年決定將《哈利·波特》搬上大銀幕,在與電影公司的合作中,J.K.羅琳擔任了編劇的角色,在哈利·波特係列最後一部電影進行製作時,她還親自擔任了電影監製。
陪伴很多人十年的《哈利·波特》餘溫未散,而“哈利·波特之母”J.K.羅琳女士在創作上已經進行了轉型。她將視野從孩童轉移至了成人,正在用心創作適合成年人閱讀的“神話”。我們還可以保持期待,嶄新回歸的J.K.羅琳定會給讀者帶來新的驚喜。
經曆人生大起大落後的J.K.羅琳,已經開始了更深層次的構思。她的新作《臨時空缺》原標題是《責任》,然而,當她接觸到一本英國當地管理員標準手冊時她想到了真正的標題,“我需要用它來檢查某些深奧點。在那裏,我看到了詞組‘臨時空缺’,意為在死亡或醜聞時,職位空缺。我馬上知道這就是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