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戰勝命運——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隻有對處境絕望的人(2)(1 / 3)

這一切也都被她帶到筆下,躍然紙上,那樣一個一瞬卻永恒的世界光影波動,夢幻琉璃。她用心愛著生活,否則,怎能把它想象得如此美麗夢幻?“這是一種爬薔薇,它到處攀爬,它那長長的綠色枝條倒掛在陽台上,散發著芬芳,沒有一點塵世煙火的氣息。每當清晨,未幹的朝霞還停留在它身上,摸上去是何等柔軟,何等高潔,使人陶醉。”

“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海倫·凱勒就是這樣的一位勇士。麵對慘淡黑暗的人生,她沒有逃避,沒有一蹶不振,沒有自暴自棄,反而以一種感恩的心態去積極地生活。她所得到的比正常人少得多,但她依舊感激生活,因為“我隻看我擁有的,不看我沒有的”,所以她很快樂滿足。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三天,她要的真的不多。海倫·凱勒把樂觀和豁達寫在了生命的扉頁。“把活著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後一天。”海倫的的確確是這樣活著的。她活得那麼努力,那麼用心。

我們不知道她為了學習一個單詞如何費盡周章,我們也不知道她為了體會喜怒哀樂等表情摸過了多少人的臉龐,我們更不知道那首《孀王》帶給了她和莎莉文老師多少痛苦和麻煩。可無論遇到多少困難,她都勇敢坦然地去接受,去解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海倫·凱勒用她努力勤勉的一生描繪了一幅暖春雪融圖。

海倫的世界是無光、無聲、無語的世界。雖然永無可能,但她依舊希望自己能擁有三天的光明,在書中,她這樣安排了奇跡般重現光明的三天:

第一天,看人,他們的善良、溫厚與友誼使我的生活值得一過。

第二天,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變為白晝的動人奇跡。

第三天,在現實世界裏,在從事日常生活的人們中間度過平凡的一天。

1936年10月19日,海倫·凱勒的老師安妮·莎莉文逝世,海倫·凱勒悲痛萬分,但她依舊要走下去,用微笑迎接挫折,用雙手擁抱世界,用心靈感觸生活。

1964年,林登·B.約翰遜總統授予海倫凱勒總統自由獎章,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她去世後,《華盛頓郵報》撰文道:“她的一生不愧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輝煌之一,她的辭世是整個世界的損失。”

美國《時代》周刊把海倫·凱勒評為20世紀美國的十大偶像之一,並評價她的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偉大的經曆和平凡的故事完美的結合。馬克·吐溫也曾說過:“19世紀有兩位讓世界為之驚歎的奇人,一位是拿破侖,另一位是海倫·凱勒。”可以說,海倫的一生是從絕望中尋找希望的一生,從黑暗裏走向光明的一生,是奉獻、成就和苦難的一生,是無比偉大的一生。

“如果我們現在站在生命的終點,生命的火花即將滅亡,我們會怎麼想呢,又會怎麼做呢?是否也會感歎生命的短暫與脆弱,而後悔沒有好好珍惜呢?善用你的眼睛吧,假如明天你將遭到失明的災難。”

4.3 蕭紅:望斷青天一縷霞

她是西方天際間一朵彩霞,絢麗而淒美,在消逝中帶著無盡的遺憾。

“……身先死,不甘,不甘。”這是曠世才女在隕落盡頭對世界的一份懷念,然後越走越遠,這身影,讓無數人想起:“孤獨的內心,孤獨並無所憑據。”是這樣,很多時候看到她在寒夜思索、發問以及追尋。遠處,是她含淚的笑。

幼年喪母,生於封建地主家庭,注定了蕭紅隻能擁有苦難的童年,鮮明的人物性格使她在無法忍受包辦婚姻的境況下離家出走,然而,對命運的決絕抗爭並不能讓她如想象中那般自由,窘迫的生活使得她不得不與汪恩甲——這個與她沒有愛情的人同居,並且有了身孕,但是最後也隻能遭受被遺棄的命運。

遭棄的事端引來了對她來說或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男人之一,當她無所依靠之時,隻好寫信給《國際協報》副刊編輯裴馨園求助,他們也曾多次來看過她,其中就有蕭軍,兩人漸漸互相愛慕,日久生情。

有一個場景,對蕭紅也許永遠無法忘懷。1932年,鬆花江決堤,洪水肆意泛濫,蕭紅曾住的旅館也因欠房東租錢太多而無法離開。趁此時機,在慌亂之中蕭軍租一條小船接她離開。正如她自己一樣,很多人都相信她這次真的遇對了人,他的豪情俠義,他的英雄救美,以及她此時的孱弱無力。

重要的是,他們對於人生,對於生命的理解竟然是如此深深暗合,想必人生最動人之處莫不是,當陌生的我們走在一起,卻發現了彼此諸多熟悉和心有靈犀,所以這不是隻有被拯救的感動。在蕭紅眼裏,他是個極富思想的青年;在蕭軍眼裏,她是個孱弱卻又如此動人的女子。他們相愛了,結婚了,蕭紅帶著身孕嫁給了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