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的是,上帝並有完全拋棄這個天生有靈性的女孩子,他奪走了她所有的希望,卻又為她送來了新的慰藉——安妮·莎莉文。
“我的任務是練習,練習,不斷地練習。失敗和疲勞常常將我絆倒,但一想到再堅持一會兒就能讓我所愛的人看到我的進步,我就有了勇氣。”海倫·凱勒在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時這樣說。
在她7歲那年,安妮·莎莉文的到來,終於為海倫·凱勒黑暗的世界帶來了一束亮光,安妮·莎莉文成了她的家庭老師,曾經差點失明的莎莉文非常理解海倫·凱勒的心情,她耐心地把海倫從那個絕望無助的世界裏拉出來,認真教她手語,教她生活禮儀,教她與別人溝通,教她識別草木蟲魚、鮮花和太陽。
淺淺地,海倫·凱勒又被生活接受了,莎莉文老師就像一束陽光,將她心中的陰霾盡數散開。海倫·凱勒開始變得樂觀,認真生活,而此時,她和安妮·莎莉文也開始了長達五十年亦師亦友的情誼。
雖然海倫·凱勒的心態在好轉,但對一個看不見、聽不見、不會說話的孩子來說,想過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海倫·凱勒自然知道這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事情,卻沒有被困難嚇怕而放棄自己。她如饑似渴地去學習,去感受,去體驗。
她說:“黑暗將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靜將使人更加喜愛聲音。”正是因為這種珍惜,這種喜愛,海倫·凱勒迫切地想去知道這個世界的絢爛美麗。在莎莉文老師沒有到來之前,她不知道怎麼去欣賞世界,不知如何與世界對話,而現在,她找到了辦法,便義無反顧地去找尋那個最本真的自己,去追求自己原本已經失去的東西。
或許身心有缺陷的人更能成為強者,成為英雄:癱瘓臥床、雙目失明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寫出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雙耳失聰、窮困潦倒的貝·多芬譜出了《命運交響曲》;而海倫·凱勒則在又瞎又聾的情況下,學會了說話,成為一名出色的演講家,並獲得了哈佛大學拉德克裏夫學院的文學學士學位,成為首位畢業於高等院校的聾盲人。
在這期間,海倫凱勒所付出的艱辛、所經曆的痛苦是無法用文字表達的,她就像一朵被太陽遺棄的向日葵,一旦找到溫暖的光,便再也不願意轉身離開,哪怕身旁是茂密的叢林,她也絕不放棄努力生長,她要把太陽的光亮根植在自己的心裏。
海倫·凱勒創造著屬於自己的奇跡,她正視著命運的不公,接受了生命的挑戰,她用愛和微笑去迎接所有的苦難,在黑暗中尋找生命裏的光明,最後,她把充滿愛的慈愛之手伸向了全世界。她不止一次地說:“隻要是真正有益於社會的事情,而又是我能做的,我都將全力以赴。”
她致力於救助傷殘兒童,保護婦女權益,爭取種族和平等社會活動。為了把希望和愛傳遞給那些殘疾人,她四處奔走,克服困難進行演講,鼓勵感召他們,建立一家又一家的慈善機構,四處募捐為他們創造受教育的機會,把溫暖的種子撒進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的心裏,正如她所說:“上帝使你得到解放,得到鼓舞,使你謙卑、柔順並得到慰藉。”
在經曆了人生諸多坎坷和最終戰勝困難後,她寫下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的書。也許,對於海倫·凱勒來講,寫作的過程是痛苦的,她要回憶往昔,揭開自己的傷疤,把那段不堪的回憶,那段充滿黑暗痛苦的歲月赤裸裸地展現在世人的麵前,這需要足夠的勇氣。
但海倫·凱勒感受更多的,也許是分享,是幫助,是愛帶來的快樂,所以我們才看到了這本“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一個身殘誌堅的女子身體力行地告訴人們應珍惜生活,珍惜身邊的一切。
的確,海倫·凱勒是一個讓人驕傲而又慚愧的詞。她的一生是曲折的、坎坷的、疼痛的,同時她的一生卻又是溫暖的、充實的、七彩的。所有的成就都源於她常懷希望的心,“不懷希望,不論什麼事情都做不出來”。
在生病之前,海倫·凱勒也曾光明過,看到過這個世界的美好,那是值得她珍藏一輩子的回憶。在她患病失明後,她一定清晰地記得那在她腦海中出現過的短暫的美麗世界。她的雙眸就像一台相機,在失明的一瞬間按下快門,把五彩的世界永遠定格:被薔薇裝扮的陽台,陽光下斑駁的樹影和綠得發亮的草坪,媽媽微笑時美麗的臉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