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成為經典——真正需要強大的,不是你的外殼,而是你的心(3)(2 / 3)

可是,對她來說,他卻是最懂她的知己。短短三年,可以超乎一個世紀!因為,真正走進過她內心世界的,也唯有他而已。

就算世人並不了解也並不看好他們的愛情,或都在為張愛玲惋惜,她都不在乎,她不以眾人的價值觀來評判他,她心中甚至少有政治概念,她隻是愛他,隻是把他當成一個懂他的男人,懂她血統裏的高貴,懂她童年的不幸……她畢生所尋的,不過是一個懂她的人,所以,她寧願低到塵埃裏去愛這個男人。

這段時期成為張愛玲創作的黃金時期,他們一起討論寫作,胡蘭成給了她不少寫作的靈感,在某種程度上,他的激發為她錦上添花。

1944年,胡蘭成也來到湖北,與張愛玲長期分離。來武漢不久,他就和17歲的小周護士如膠似漆,當張愛玲還是一如既往地寫信給他時,風流的公子這廂早已抱得美人歸了。

後來,日軍投降,胡蘭成頂著漢奸的臭名隻能東流西竄,並且改名換姓,他逃去浙江,流亡中,也不忘風流,向來高傲如張愛玲,終究在“千裏尋夫”後意識到,這場愛情走到了盡頭。

張愛玲的堅守換來的是胡蘭成的輕言背叛。也許,他沒有錯,錯的是那段曾經被陰差陽錯重疊在一起的光陰。過去了,無論快樂,無論悲傷,都隻有留給時間,讓時間盡可能地把悲傷融化,把快樂擴大。

我們亦是,每每生命裏遇到的,不一定都是可以交付一切的人,不一定都是可以相約到未來的人,也不一定都是互相在乎的人,過去了就過去了,假如真的都漠然了,那也沒什麼。

張愛玲也許可以證明,這個世界沒有誰真正離不開誰,即使現在是,也許將來就不是。我們悲觀,是因為有太多的人無法經得起考驗;但我們也不悲觀,是因為我們相信還有不變的真情在,如賴雅和她。

後來,一代才女遠渡重洋,奔赴美利堅。於風雪中,在酒吧裏,她認識了大她三十餘歲的德國作家賴雅。也許,在這位才子的世界裏,她找到了真正的共鳴與理解,於是,他們結婚。沒有轟轟烈烈的傳說和故事,卻得以廝守到老。張愛玲陪他走完一世,最後的幾年裏,他一度病得很嚴重,張愛玲開始為他四處奔波籌集醫療費用。直到這時,她才成為一個普通而真實的女人。

這場婚姻持續了十一年,這些年,她得到了胡蘭成不曾給過的愛,得到了平靜與安逸,得到了在英文寫作上的巨大進步,隻可惜,賴雅多病的身體使得他們的日子並沒有一如既往地平順下去,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她寫作才能的發揮。

為了能夠給賴雅治病,她不惜損壞自己的身體,夜以繼日地工作,但是為了錢而寫作,這些作品基本無法走紅,經濟上的窘迫,注定他們隻能過一種漂泊的生活。

作品久久無人問津給了張愛玲很大的打擊,她覺得自己被拋棄了。

1967年,賴雅去世。他的離開算是對張愛玲的人生做了徹底的告別,對她來說,是解脫,也是巨大的損失。在貧困與拮據中,兩人相依為命,互相溫暖整整十一年。

但對張愛玲這樣一個極富才華的作家來說,這又是如此灰暗的十一年,精神和身體的雙重重負對她的寫作帶來致命的傷害,是她的損失,也是那個時代的遺憾。但想必,賴雅給她的,將是她生命中的唯一一抹亮色,即便生活是苦,心也是甜的。

賴雅走後,張愛玲深居淺出,沒人知道,沒人拜訪。一輩子的她,都注定是一隻孤雁,四處漂泊,隻餘一個人的軌跡在天空,偶爾的有人陪伴,也隻是短暫的停留。她的作品裏,構造了很多種愛情故事,但無一例外的,它們的形態和現實中的張愛玲一般傷痕累累,一般無望,一般寂靜地隕落。

最後,她一個人靜靜地躺在地毯上,離開人間。

當黎明的曙光一點點衝破黑暗灑向大地的時候,大地還原安詳,淡淡的,就當一切從沒有發生過。

這便是人生,這便是張愛玲。作為人生中的匆匆過客,也許誰都不知道,下一刻,誰會是故事的主角。唯願,結局可以圓滿一點。

3.6 秀蘭·鄧波兒:從未衰老過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