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任鴻雋對她的影響也是終生的,他給了她默默的關懷以及引導,任鴻雋作為著名學者,曾留學日本、美國,他高深的學識和造詣不免給了陳衡哲深刻的影響。
正值戰爭年代,國內隨處可見炮火,個人往往沒有安身立命之所,在九一八事變之後,陳衡哲一家開始了逃竄的日子,直到1942年輾轉回到重慶,一家人才得以團聚。
與陳衡哲相關故事並非隻有這之前所提的種種,這隻不過冰山一角,她有巨大的勇氣和膽識,在當時那個年代已經很不容易,但是敢於批評的勇氣,是當今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和效仿的地方。最值得一提的是,她在描寫四川的一篇文章中所引起的巨大爭議以及批評。
1935年的時候,任鴻雋擔任四川大學校長,她也跟隨入川,但是他們剛到成都不久,就有很多人一窩蜂地跑到他們家,說是要看一眼女博士,這種想法當時給了陳衡哲很深的刺激。這件事後,她又遇到了很多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一連串的事情讓她深深地感覺到四川人思想以及觀念的落後。
所以,她以此為內容,發表了三篇文章,也就是著名的《川行瑣記》,在這些文章中,她狠狠地批判了四川落後的思想和風氣,文章洋洋灑灑地,卻沒想到,她因此招致了比想象中更多的批判。很多“義憤填膺”的人甚至群起而攻之,一時還不肯罷手,他們說陳衡哲是“學了點洋皮毛”就“擺洋架子和臭架子的闊太太”。
氣勢洶洶的口誅筆伐,甚至還有人身攻擊鋪天蓋地而來,說她本身不愛任鴻雋,而是和胡適關係曖昧,因為任鴻雋是四川人,所以她才得以這樣的文章來一泄心中積怨已久的憤恨……諸如此類的話語很多,很多簡直不堪入耳,這一點更加證明了她的觀點是正確的。
不過後來看這些文章,平心而論,其中確有一些辭藻在當時民族矛盾正在上升之時顯得格外刺眼,在抗戰迫在眉睫之時,再去挑川人的種種弊病想必也是不合時宜的,也難怪川人在當時不肯饒她。1937年,任鴻雋辭去四川大學校長的職務,後人猜想,這與陳衡哲多少還是有些關聯的。
盡管在思想上以及對待事情的態度上陳衡哲讓人感受到果敢與精明,但是,陳衡哲也絕不缺一個作為女人、妻子、母親該有的品質。她是一位很稱職的母親,曾在事業輝煌之際辭去所有的職務在家做全職母親,教育三個子女。她曾說過:“母親是文化的基礎,精微的母職是無人代替的。”而事實也已經證明她的付出有著豐富的回報,她的兩女一子都很有出息,可謂是一家二代五教授,書香滿門。
陳衡哲的勇氣和擔當,給後來無數女子以搖旗呐喊,給她們果斷地去追逐屬於自己命運的機會。即使在今日,這也是很多女性稀缺的氣質,隻要記得數點她所獲得的錦標,後人就會清楚地發現,這位開了一代風氣的女子是不應該被時代忘記的。
2.3 撒切爾夫人:盛開在眼角的盛世繁華夢
政壇,常常被定義為男人搏殺的世界。可是在曆史上為數不多的女性政治家中,有一朵揚眉吐氣的鏗鏘玫瑰在經曆過猛烈的風吹雨打之後,綻放出最嬌豔的光彩,她就是——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這位頗受人景仰的女子,常常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鐵娘子”。
20世紀30年代的一個英國小鎮上,一位名叫瑪格麗特的小姑娘自小就有著喜歡爭強好勝的性格。一直以來,父親對這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寄望深厚,教導她:“無論何時何事,都要力爭一流,永遠做在別人的前麵,不甘落後於人。”在這樣近似嚴苛的教條之下,瑪格麗特從小就顯露出超乎常人的鬥誌和勇氣,或許她的人生注定充滿傳奇的色彩。
瑪格麗特在少年時就表現得出類拔萃,在學校生活的各個方麵,都堅持以“永遠坐在第一排”的信條自我鼓舞,這樣的信念一直貫穿她的一生,以至於40年後,這顆耀眼的明星終於衝破了重重阻礙,在英國甚至世界的上空熠熠生輝。從此,她與另一個名字緊緊相連——“鐵娘子”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
從牛津大學畢業後的撒切爾背負著滿身的才藝踏上追求夢想的征途。隨著在社會中的打拚和曆練,她越來越發現政治的熱情已經深深地滲透進骨髓,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政治已融進了我的血液”。18歲的瑪格麗特終於在茫茫世界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航向,把平日裏辛苦掙來的錢全部用作自己心之所愛的保守黨黨團活動經費。
一位三七年華的少女,原本應是沉浸在美麗幻夢的妙齡之際,竟然能夠對別人看來枯燥無味、恐避之不及的政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種獨特的個性,足以讓她獲得“鐵”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