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創造寬鬆、愉悅的心理環境,為幼兒的科學探索營造濃鬱的科學氛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為幼兒的探索活動創設寬鬆的環境,讓每一個幼兒都有機會嚐試。”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寬鬆的心理環境意味著幼兒在學科學的過程中,心理需要得到及時和充分的滿足,由此產生積極、愉悅的情緒體驗,進而對學習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由此可見,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對幼兒的科學探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尊重孩子的發現
幼兒的科學活動需要教師的鼓勵和支持,如果教師對幼兒的探索行為加以鼓勵和支持,幼兒就會感到自己是被教師接受的,因而能夠毫無疑義地進行大膽探索和嚐試。在幼兒心目中,教師是權威的象征。教師的言行舉止會對幼兒產生重大影響,教師要鼓勵幼兒的發現,支持並引導幼兒正確、安全地進行觀察,那麼事情的結局才是我們想要的。
(二)善待孩子的錯誤
在科學探索中,幼兒犯錯誤是正常現象,幼兒的年齡特征會讓他們的觀察存在局限、推理不合邏輯或解釋不符合事實等。很多時候孩子觀察到的東西也會存在錯誤,但隻要老師給孩子糾正錯誤的空間,效果就會截然不同。幼兒的科學活動離不開探索過程,而探索過程與環境密切相關,環境對幼兒探索科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不管是物理方麵還是心理方麵都應該為孩子創造一個開放的、自由的、寬鬆的環境,讓孩子在環境中互動,在探索中體驗快樂,在成功中擁有自信。
五、集體教育活動是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師巧妙設計、有效組織教育活動,能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正規的科學教育活動的成功,關鍵在於教師首先要相信幼兒,大膽解放思想,從一開始就要放手,凡是幼兒能觀察到的,就讓他們自己觀察,幼兒能說的就讓他們自己說,幼兒能做的就讓他們自己做。
六、隨機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科學探索方法
幼兒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偶發事件,教師要抓住機會,對幼兒進行科學的引導,從而尋求問題的答案,幫助幼兒發現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教師的引導要適度,不能把幼兒的偶發性科學活動變成教師講解科學的活動,應以幼兒自己探索為主。如果我們覺得幼兒探索的內容確實很有價值,則可以進一步探索,把探索活動延伸到活動室繼續進行,就此組織專門的正規性科學活動。
七、大自然是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廣闊天地
教師在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時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組織幼兒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到田野裏觀察農作物的生長過程;到果園裏發現各種各樣的水果;到樹林裏采集樹種;到河邊觀察遊來遊去的小魚。讓幼兒在大自然中、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感到四季的不同,讓幼兒投身於大自然的懷抱,盡情領略大自然的美妙,感覺無窮樂趣。
八、抓住時代發展的脈搏,豐富科學教育內容
信息時代,幼兒不斷接受大量信息,因此在內容的選擇上要符合幼兒的認識發展水平,貼近幼兒生活,關注和尊重幼兒當前的興趣和需求,順應孩子發展的需要,適當安排體現時代特征的、和現代科技有關的內容,讓幼兒初步認識現代科技。知道科技是不斷發展的,它會給人們帶來更多方便,以開闊幼兒的視野,滿足幼兒探索科學奧秘的欲望。
總之,在進行科學教育時,我們要從實際出發,貼近幼兒生活,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充分調動每位幼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鼓勵幼兒大膽操作、嚐試、幻想,激發幼兒追求科學的欲望,使幼兒在認知、情感、語言、身體、社會等方麵得以全麵、充分發展。讓他們盡情遨遊於科學的知識海洋,共創二十一世紀光輝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