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語言簡明、精煉,具有邏輯性
精是指教學語言要短而精,少用附加成分過多的長句、複雜句,以避免幼兒理解困難。同時,語言精練還要求教師簡明扼要地表達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少說“廢話”。教師的語言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口若懸河和侃侃而談都不是教師追求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七歲兒童最長可以有意注意的時間隻有10~15分鍾。因此,教師應力求在幼兒注意集中的時間內,用精簡的語言有效地解決問題。我以前在教學中常犯的毛病就是太過囉唆,特別在提問與幼兒回答這個拋接過程中,丟給幼兒的問題不夠精簡,對於幼兒反饋給我的信息無法很好地引導下去,往往會在一個問題上重複多次,造成教學冗長繁味,教學效果事倍功半。所以現在我設計教學活動時,一般都要求自己備詳案,努力斟酌上課時要說的話,盡量避免教學中的囉唆。
光簡明、精練還不夠,語言還須有它的邏輯性。教師在使用語言時要注意內容的科學性和表述的邏輯性,以使幼兒掌握正確的信息,促進幼兒邏輯思維的發展。
四、語言甜美、形象,富有趣味性
幼兒園教育與中小學教育的最大不同點在於,幼兒教師的語言應當更生動、有趣、形象、活潑。如果教師像老和尚念經似地說話,隻能使幼兒昏昏欲睡;如果像播音員一樣說話則隻能讓幼兒感到生澀,毫無情趣。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形象、生動,富有趣味性。如太過“兒童化”地將吃飯說成“吃飯飯”和“成人化”地將早晨景色描述成“雄雞報曉”等都不適合。生動形象的語言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把幼兒潛在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他們在愉快的氣氛中自覺、主動地學習。進行故事教學時,教師講故事的語言應該誇張、生動,富有趣味性,扮演鴨爸爸時用又粗又澀的聲音;演繹毒皇後時用惡狠狠的腔調;表現狐狸時用陰洋怪氣的語調等,這樣形象的表現把幼兒帶入童話世界,之後的交流、教學也會比較順利且充滿活力。因此,我們要善於從幼兒活動的實際出發,在抓住幼兒特點的基礎上,使用生動、形象、富有感情、具有感染力、貼近生活的語言,有效激發幼兒的表達興趣。
另外,在教育教學中,師生的雙邊活動處於錯綜複雜的狀態,經常會出現某些意想不到的情況。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學會敏銳地發現問題,因勢利導,及時運用靈活的語言開展教學。這絕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師日積月累,所以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言為心聲”,教師有高尚的師德,其語言才可能健康、文明、美好。
語言是一門藝術,具有無窮的魅力,它有很多方麵等著我們發現、挖掘、領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必須重視自己的語言,在實踐中用心揣摩,多加磨煉,不斷搜集專業信息,博采眾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專業素質,充分發揮語言的魅力,真正對幼兒“傳道、授業、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