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談幼兒教師的語言魅力(1 / 2)

我談幼兒教師的語言魅力

幼教天地

作者:陸燕芬

幼兒園這個相對特殊的環境決定了幼兒教師的語言必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架起與幼兒相互溝通的橋梁,是引領幼兒進入知識殿堂的鑰匙。它能在活動過程中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平淡為神奇,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引起幼兒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陶冶幼兒的情操,對幼兒的成長和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正是幼兒教師的語言魅力所在。

為此,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針對幼兒教師的語言魅力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語言準確、規範,具有標準性

講普通話已經是全社會的趨勢,幼兒期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期,這個階段幼兒語言的可塑性相當強,成人的一言一語都會被幼兒模仿。奮鬥在教育戰線上的老師,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是基本功。因為教師的語言是幼兒語言的樣板,教師隻有使用準確、規範的語言,才能對幼兒產生好的示範效應。為幼兒創建一個好的語言環境,是基礎。本班多數是外來幼兒,他們受方言的影響較大,“n、l”不分,前鼻音、後鼻音不分,卷舌音翹舌音不分是十分常見的;某些孩子的普通話裏經常夾雜著方言,本地孩子講出來的往往也是一口“洋涇幫”話,講一會兒便會蹦出幾句昆山話,聽著很別扭。考慮到孩子將來的語言發展,我們兩位老師和阿姨在一日活動(來園、遊戲、就餐等)的各個環節中都堅持用普通話交流,對幼兒進行良好示範,當孩子普通話不標準時及時糾正,並有目的地與其家長溝通,請家長在家與孩子堅持用普通話交流,創造好的語言環境。現在孩子們已經習慣用普通話交流,不要說上課、遊戲,甚至課間休息也能聽到孩子們用普通話在愉快地交流。

二、語言輕柔、鮮明,具有針對性

1.教師語言要輕柔,注意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

綱要指出:“培養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有助於發展幼兒語言的能力。”幼兒的傾聽能力影響幼兒的學習和語言能力,要使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為幼兒終身學習的語言交流奠定基礎。經常聽到教室裏傳來“你們別再吵啦”、“你們給我安靜”這樣的話語,當然也包括我,喊的人累,聽得人也覺得累。可是有什麼辦法呢?孩子們的聲音甚至比你還高。我們在喊出來的時候顯然沒有想過用更好的辦法解決。一次市百節好課活動中,一老師上的美術課《老博士種樹》,讓我感觸頗深。活動開始時,我隻看到老師的嘴在動,卻聽不清她的聲音,必須集中精神才能聽清她在說什麼。為了聽清老師的話,幼兒們全神貫注,兩隻眼睛緊緊盯住老師。我認為,這位老師之所以把聲音放得這麼輕柔,是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新綱要指出,“教師應引導幼兒有意識地注意傾聽,能聽懂所接受的語言(同伴的、成人的、媒體的),理解對話和兒童文學作品的主要意思。”反思我自己的日常工作,嗓門兒總是很大,就怕孩子們聽不清,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聲音越大,孩子們的注意力反而越不集中,或者堅持不到五分鍾就開始鬧。聽這位老師上課很舒服,像是在享受,幼兒自然而然會感興趣,喜歡聽。所以,幼兒教師的語言應該輕柔、優美,讓孩子們聽來是一種享受。而且,教師的語言對幼兒的語言會產生影響,一個嗓門兒大的老師,怎會培養出輕聲交談的幼兒呢?

2.教師的語言要有針對性,學會“因人用語”。

即使是處於同一年齡階段的幼兒,因為個性不同、家庭生活背景等的不同,幼兒在接受教育、獲取知識等方麵的可接受性也不同。所以教師語言的選擇和運用,必須選定在幼兒現有語言接受能力的起點上,促進幼兒語言的提高和語言思維的發展。同因材施教原理一樣,要求教師在語言上要“因人用語”,對性格不同的幼兒,語言的使用應不同,如對性格較為敏感、容易緊張、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孩子而言,教師應更多地采用親切的語調、關懷的語氣對他們說話,消除幼兒緊張的心理;對反應較慢的幼兒,教師在語速上應當適當慢一些,顯得更有耐心;對性格較急的孩子說話時,教師的語調要顯得沉穩,語速適中,使幼兒焦躁的情緒得以緩和,等等。對大班孩子來說,我們要注意語言的堅定和親切,使他們感到老師的話是經過思考的,不是隨隨便便說的,是值得聽的。總之,教師的語言絕對不能千篇一律,對不同的幼兒必須采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因人用語,使每個幼兒都在其原有水平的基礎上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