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課堂,追求藝術
理化生教學與研究
作者:李彭豐
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一個成功的教學,可以使物理課滿堂生輝,激起學生高漲的學習情緒,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實施者,需要在物理教學中掌握課堂教學藝術,如辯證地處理好知識與能力、教學與教育、教學與發展的關係,這就是教學的藝術所在,使學生在妙趣橫生的課堂中實現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麵的發展。初中物理是一門難度較大理學學科,容易導致學生興趣低下、感到厭煩,那麼,該如何增強物理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津津有味呢?筆者就課堂教學,從如下三方麵談談物理教學藝術的表現。
一、物理課堂教學中的趣味藝術
1.創設物理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恰當創設情境教學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明確創設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創設或引入與教學內容相呼應的具體場景或教學資源,如物理插圖、實驗、視頻資源、問題,以及學生身邊熟悉的現象等,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要,讓學生去學習、去實驗、去創造,從而掌握物理學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例如在學習“電路連接的基本方式”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組成電路的器材,讓學生自己動手連接一個電路,讓小燈泡發光。學生的學習興趣會立即被激發出來,投入到動手連接電路的活動中。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鍛煉了學生的思考能力。接著可以請學生講出要用到哪些器件才可以使小燈泡發光和便於控製。學生通過這一過程,認識了一個完整的電路必須具備的元件及其作用。在此基礎上,可以繼續讓學生做一做兩個小燈泡同時發光的實驗,該怎樣連接電路才能做到一個開關控製一個燈泡,從而引申出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的知識。並且可以聯係實際生活提問家裏的電燈是串聯的還是並聯的,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學到知識,掌握知識。
2.指導學生理論結合實踐,體會學習的樂趣。
教學實踐證明:理論知識必須在實踐中得到驗證才能讓學生感到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價值。課本中的知識畢竟是比較抽象且已經形成定論的知識,學生在消極被動地接受灌輸時,難激起心中情感的共鳴。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課本知識點相關聯的物理實踐活動,在生活中解決實際的問題,增強知識的實用性,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
例如有學生發現日常生活中人們在購買熱水瓶時,將耳朵放在保溫瓶的瓶口聽,他不理解為什麼這樣做可以鑒定瓶膽的質量,於是在課堂上提出來讓大家討論。教師引導大家進行實驗和研究,分別用幾個好的或壞的瓶膽,一個個地比較。結果實驗發現,不管瓶膽好壞與否,都能聽到嗡嗡響聲,區別在於好瓶膽響聲大,壞瓶膽響聲小。為什麼有這種區別呢?借助了解保溫瓶構造和聲學的知識,學生認識到根據聲響可以判別瓶膽質量的道理。通過引入生活中的實例,既讓學生掌握了物理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