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不降質,事半得功倍
政史地教學與研究
作者:周華敏
地理學科是一門內涵豐富的學科,教學中的知識點分散且眾多,聯係麵廣而繁雜,因此,往往造成教學時重難點不突出,學生不知該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課堂教學效率直接影響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教師夢寐以求的目標。本文嚐試從課堂內、外兩方麵,探求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試圖優化地理課堂的外部環境,把握地理課堂的內在規律,從而切實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
一、優化地理課堂的外部環境
1.反複研究教材練習,準確把握重難點。
地理新課程的教學目標高度關注學生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發展,克服以往過於重視知識傳承的傾向,要求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結合起來。地理課堂教學隻有在準確理解與把握教學目標的前提下,通過集體備課和個人根據自身教學特點等反複研究教材練習,準確把握重難點,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魯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三單元第一節《區域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黃土高原為例》的教學中,通過對各類教材確定的目標和曆年小高考的考查情況的分析,我發現教學的重難點應該是學會區域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法,而不是黃土高原本身,因此在教學中,我隻簡要介紹黃土高原的概況,著重遷移比較,提出西北荒漠化等環境問題的治理辦法,學生學得一類問題的思考方法,能力得到提升,處理相關問題變得得心應手。
2.清楚理順教學流程,精煉內容總提綱。
雖然重難點是一節課的教學主旨所在,但是我們並不能拋棄教學過程的聯係,要有承上啟下的順暢的教學流程作為基礎。一節課要想內容豐富、結構完整、重點突出,關鍵在於教學流程的設計。例如,在《長江流域》的教學中,原來我要用兩三節課時,才能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往往仍覺得很亂,學完之後不知道怎麼記憶和解題。思考之後,我把教學內容壓縮為一節課完成,分成開發條件、開發方向和問題策略三個簡要方麵,把枝節內容去掉,把握住主線,結果一堂課不但講完了內容,還有討論、練習、記憶甚至遷移訓練的時間,學生上完之後,處理題目的效果明顯增強。
二、把握地理課堂的內在規律
1.多樣新鮮。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和實踐相關及特立獨行的事件往往讓人記憶更加深刻。”人們一天要接觸很多事件,大部分被忘掉了,留下的往往是一些不平常的。學生也一樣,每天學習很多知識,但遺忘得很快,除了反複練習,想讓他們更輕鬆愉悅地記住,關鍵在於“多樣新鮮”的教學方法。如在《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地域聯係》的教學中,可通過“案例探究法”,列舉當地學生都比較熟悉的某一工廠來探究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而針對“工業與環境”部分的教學,可采用“辯證法”,經過小組分析,推薦代表分別擔任“環保局局長”、“工廠負責人”、“當地居民”等進行辯論;也可直接帶領學生到工廠實地考察,了解工業對環境的影響。再如區域地理部分的教學——“中國行政區劃”,可通過拚板遊戲進行,既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使他們很快掌握我國不同省級行政區的空間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