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小學思想品德課中的體驗教育方法探究(3 / 3)

社會生活中的體驗教育,尤其要重視與社區合作,積極依托社區的力量,加強學校與社區之間的聯係,使學校德育教育和社區德育相互滲透相互配。在農村,要加強學校和村委的聯係;在城市,要加強學校和社區的聯係,建立家長委員會,成立家長學校,組建社區少先隊組織。通過社區教育的組織形式,學校德育得到社會的支持、理解和幫助,從而提高少年兒童學生德育的實效性。同時,中小學校要積極開發和利用社區內各種潛在的德育力量,發揮社區環境育人的功能。如聘請社區的老紅軍、勞模先進工作者擔任校外輔導員;充分利用社區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宮、青少年活動中心、影劇院、公園、商場、工廠、農場、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讓學生充當各類景區的講解員,增強他們的自豪感。

充分重視社區的公益勞動、社會募捐活動和節日慶典活動等,總之,學校德育要充分利用社區內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和教育因素,帶領學生清掃所在街區、社區,在幹淨的環境中育人。

形式多樣的誌願者活動,能夠培養學生重視公益、尊重他人和無私奉獻觀念,樹立為國家為大眾效力的思想。此外,在時間上,可以規定,小學和初中學生每年至少要有一至兩周的社會見習與實踐時間,增強少年兒童及家長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活動的意識。

(四)自然界中的體驗教育

培養學生尊重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優秀品質。城市的水泥磚頭砌成的高樓大廈,雖樓宇之間有綠樹花園,但如果沒有在自然界中的體驗教育,學生能夠感悟到的仍然是相當有限的。中小學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快樂訪問日”、“讓母親河的水更清”、“冬天盛開的花有哪些”、“尋找廢品中的寶藏”、“尋找螢火蟲”等活動,讓學生了解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我們還可借鑒國外某些中小學的做法,如每年都定期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將勞動課列入教學計劃,對勞動內容做的規定。戶外勞動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之一。

為了幫助學生了解農業,可以在中高年級開展種植水稻、種植甘蔗活動,讓他們在本地農業等部門的支持下,從耕地、播種、插秧、田間管理直至收割、運糧、脫粒、碾米,參與每個環節的勞動,最後集體做飯品嚐,在體驗勞動成果的歡樂喜悅中增強勞動意識。這樣,學生會學到學校和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真正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含義。農村學校可以就近指導學生燒炭種菜,參加漁業勞動,學習養蠶。

五、結語

在中小學思想品德課中,通過這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體驗教育,可以使少年兒童自發自覺地觸動內心,有意識地規範自己的道德行為,最終達到開設思想品德課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彩彩,陳敏.“知行合一”的體驗教育[J].中國商界,2010(3):218-219.

[2]劉冬梅.試論蘇霍姆林斯基的道德體驗教育思想[J].榆林學院學報,2007(5):85-86.

[3]陳滿銀.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課體驗教育初探[J].神州教育,2005(5).

[4]吳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教學法,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M].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