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小學思想品德課中的體驗教育方法探究(2 / 3)

(一)家庭生活中的體驗教育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隻有培養中小學生的憂患意識和堅忍不拔的意誌,使他們意識到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艱辛和努力,才能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和有所作為。不管將來社會如何發展,中小學思品課都要不忘對青少年進行吃苦教育,且首要的就是家庭生活的體驗教育。

我國的現實是,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城市中的人口政策決定了大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的三口之家。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大多數農村中的強壯勞動力到城市務工,農村留守少年兒童越來越多。過去以手工勞動為主的家務勞動逐漸被先進的家用電器取代,麵對嚴峻的現實,中小學生缺少必要的家務勞動和磨難教育。

在學校裏,可以普遍開設家政課,教學生學做家務,包括燒飯炒菜等。學生參加這類實踐活動,既有助於增長知識和見識,增強人際交往能力、組織活動能力、辦事能力和應變能力,又有助於提高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進一步認識到家務勞動的重要性。

針對城市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安排學生每年有7到10天的耐苦生活體驗,在中小學開展“上山下鄉”活動,有意識地安排學生到生活條件差的農村和邊遠地區體驗艱苦生活,接受勞動教育,經受鍛煉,磨煉意誌,體驗艱苦生活,品味人生,培養“生存能力”和吃苦耐勞的品質。為了培養學生的基本生活能力和吃苦耐勞精神,在學校,可以給中小學生人為地設置磨難課程,對學生進行磨難教育,還可讓城市裏的學生參加用扁擔挑水,用搓衣板洗衣服,用小石碗磨花生等傳統的家務勞動。

(二)學校生活中的體驗教育

學校生活中的體驗教育同樣不可或缺。通過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優化德育環境,學生才能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象棋、圍棋等比賽活動,以及柔道等國際著名的傳統體育活動,加深學生對曆史和傳統文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不畏戰鬥艱難,懂得合作。通過茶道、書法等傳統藝術,以及古典音樂、古典文化的熏陶,尊重曆史,形成認真協調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此外,學校還可以帶領學生在校內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素質拓展訓練,通過運動項目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樹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團隊精神。素質拓展訓練正成為中小學思想品德課中重要的行之有效的體驗教育方法。

比如,可以在校內開展約20分鍾的“信任之旅”項目活動。活動程序是:活動先分組,每組選定一人做向導,兩人做安全員,其餘人員均做盲人。盲人蒙上眼睛,原地轉3圈之後,在向導的帶領下,沿著選定的路線繞過障礙物前進。其間允許話語提醒,不能用手勢、動作幫助“盲人”。活動結束後交流當“盲人”的感覺,與幫助別人的感覺,並在團體內交流。也可以開展“板鞋競速”活動,同樣限時20分鍾。活動程序是:先準備兩副6人一排的板鞋,把每隊分成兩組分別站在場地兩端。哨聲響後,兩隊開始向目的地出發,隊長喊口號負責指揮。到達目的地之後交換板鞋,讓下一組人繼續返回起點。活動結束後,大家交流心得。通過這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寓教於樂,學生可以深刻地領會團隊精神的重要。

在學校日常管理中,可以開展“怎樣當好小輔導員”、“怎樣當好小幹部”、“做守時形象好少年”等活動,培養學生的主人翁精神。

(三)社會生活中的體驗教育

社會生活中的體驗教育應推廣到社會生活中,而不應局限於家庭和學校。

我們可以以個人的自覺行動為前提,在中小學開展誌願者活動,學校集體組織,以公益和社會服務等為主要內容,在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社會生活的體驗教育。例如進行給老年人、殘障人士帶路;植樹節集體種花植樹;在社會上展開保護益鳥、道路安全與防火防災的宣傳;到敬老院、社區福利院服務;回收廢舊報紙書刊等社會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