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小學思想品德課中的體驗教育方法探究(1 / 3)

中小學思想品德課中的體驗教育方法探究

政史地教學與研究

作者:黃麗

摘 要: 體驗教育是指通過親身經曆、實踐認識事物的一種教育方法。在中小學思想品德課中,通過在家庭、學校、社會、自然界中實施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體驗教育法,可以使少年兒童的內心發生變化、內化或升華,從而規範自己的道德行為。

關鍵詞: 中小學思想品德 體驗教育法 實踐

中小學都開設有思想品德課,思想品德課的最大特點是將理論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如何做好中小學生的品德塑造曆來為人們所探究。十多年前,體驗教育開始走進校園。這種教育形式受到學校德育、少先隊工作者的關注,並且積極地進行嚐試、研究與推行。

作為一種嶄新的教育形式,它以凸現學生的主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為特點,與以往的說教式教育形成鮮明的對比,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明確其教育價值,認真探討實施體驗教育的方法,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它的作用。

一、何為體驗教育

體驗是一種情緒、情感現象,是一種人們在實踐中親身經曆的內心活動,強調人的內心感受,注重親身經曆,通過實踐認識事物。體驗學習,是指少年兒童的行為體驗和內心體驗的結合。少年兒童通過實踐體驗行為,在內心深處發生變化、內化或升華,從而規範自己的道德行為。

實施體驗教育,意味著對現實教育的深刻反思和調整,充分認識“缺失主體性教育”和“封閉教育”帶來的嚴重弊端,從而調整到主體性教育、參與式教育上,調整到理論與實踐並重、互動式教育上。體驗教育符合當今的主體性德育和發展性德育的教育理念與價值取向。

二、以實踐為主體的實施原則

引導學生親身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使他們把做人做事的思想道德規範內化為健康心理品格,轉化為良好行為習慣,這個過程強調的體驗是在實踐中的體驗。這一根本原則突出體現了實踐在體驗教育中的基礎地位,而實踐對體驗教育的決定性作用主要體現在體驗教育以實踐為動力方麵。

學生是體驗教育的主體,他們在體驗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離不開實踐這個大背景。體驗教育除了具有傳統思想道德教育的一般特點之外,還具有教育主體的選擇性、教育內容的可接受性、教育目標的導向性和教育效果的知行統一性等獨特的特點。在進行體驗教育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體驗觀,堅決反對唯心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的體驗觀。

三、積極進取的心理定向

積極的成功的體驗教育要打破傳統思想品德教學死氣沉沉的局麵,使思想品德課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因此,實施體驗教育,要確定積極進取的心理目標。課程實施的心理定向為:第一,學生要充滿自信,既不懷疑自己,又不低估他人;第二,愉快地自發參與,這種心理體驗必須是愉快自發的,而不是被迫的,不受外部強迫性地幹預刺激;第三,要做到自主發展,少年兒童有著自主和獨立的性格,這種自主和獨立使得他們更多地依據自己的內心體驗在客觀現實與內心體驗衝突時不盲目跟風,以發展的眼光看世界;第四,善意地互幫互助,少年兒童雖然體驗到世俗中人們之間存在差異,諸如貧富、地位、宗教等方麵的差異,但要與人為善,同伴之間要真誠,互幫互助。

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體驗教育方法

良好的思想品德課的開設是為了培養中小學生健全的人格,以便應對未來複雜多樣的社會環境。因此,實施體驗教育,應是全方位的、立體化的,包括家庭、學校、社會、自然界中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