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在教學活動努力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創造意識和實用意識
努力突破其他課程隻能給學生缺乏橫向聯係、缺乏各學科相互作用、不能給學生係統的文化科學知識的限製,通過運用多學科綜合知識,有目的、係統地進行“教、學、研、做”合一的方法,在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的科研意識、創造意識和實用意識得到有效增強。例如,由教師組織引導,讓學生幾人一組運用已學的各種計算機知識,動手製作各學科簡單的課件,從策劃、寫腳本、美工到運用學過的各種軟件製作、處理各學科素材,然後整合集成、得出結論或成果,從而把學過的各學科知識消化糅合,增強綜合能力。
6.堅持分類原則、因材施教
6.1合理分組,掌握學生的情況。
在高效課堂模式下,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掌握知識的程度甚至學習態度、性格等都要相當了解,以便較好地分組學習,製訂適合學生的最佳教學方案。不了解學生,再華麗的教學方案,也隻是一個空殼,失去因材施教的本質,就談不上高效。信息技術有著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特殊性,不能直接以學生的成績作為參照標準考查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以及僅僅以此作為將來分組學習的標準。在實際操作中,由於家庭環境都不一樣,而本學科又涉及一種必不可少的硬件——計算機,因而,存在一種非智力因素的差異,這種差異短時間內不會消失。所以,在分組時,必須關注這一點。在此之前,必須對學生這一情況進行一次大摸底。
6.2進行合理分組。
6.1.1分組人數:分組的人數和設定的組數要具體根據電腦室的格局及各班的人數而定,如果電腦室本身是按圓形分小組布局的,那就比較好分,如電腦室有多少個小組就設置多少個,人數盡量做到相等或相差不大。但如果是其他不規則的,則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一般一個組4至6人比較合適,因為少於4人的小組太單薄,多於6人的小組長又較難管理。
6.1.2分組的方法:堅持一幫一的分組原則,使各組的能力相對比較平均,有利於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探索活動及競賽。
7.教師的教育育理念和教學知識應該先進
在對學生進行計算機操作和計算機應用方麵的教育時,應把計算機定位為信息社會必不可少的一個輔助工具,讓學生感受到掌握與使用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領的現實意義。教師要具有超前意識,盡量讓學生接觸到代表電腦操作係統發展方向的最先進的操作環境,並經常性地向學生介紹常用的、流行的、最新的應用軟件或小程序的用途和綜合運用方法,也可以讓個別學生上台介紹他們使用某個軟件的心得,從而讓學生自覺接受、學習、探究計算機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