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開展信息技術教學
信息技術教學與研究
作者:徐雷
隨著新課程的逐步深入,尤其是信息技術教育理念的更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牢固地支撐信息技術教育之鼎,使我們更深入地發掘信息技術教育的基礎性文化教育意義,使學生的各方麵均衡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逐步形成如下認識。
1.教師要準確把握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五條基本理念,即:提升信息素養,培養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打造終身學習的平台;關注全體學生,建設有特色的信息技術課程;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倡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實踐;注重交流與合作,共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教師一方麵要深刻理解這些基本理念,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觀念,並用於指導教學實踐。另一方麵,要把這一理念落實於具體教學中。
課程以打造基礎,提供學生人生發展的基石為要旨,因此,要從有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出發,在技術能力培養方麵不必過於追求技術的深度和廣度,而是要注重技術思想與方法,使學生具備適應新技術的意識和能力,樹立信息社會所應具備的倫理、道德、法律、法規意識,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為終身學習打造平台。
2.教師要按新綱要標準,備好教材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教材的價值在於生成性。研究教材要從技術性和人文性兩個方麵考慮,技術性包括信息技術內含的知識技能,人文性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備教材就是要按新綱要標準,把握教材的結構體係,根據教材基本內容和教學要求,因地製宜,統觀全局。具體做法如下:備教材首先要按單元讀完教材內容,結合學校硬件軟件條件,按單元任務、學習目標、單元小結的自我評價,結合配套教學光盤資源和當地鄉土資源,按任務驅動教學法確定教學中學生完成的任務和完成任務應掌握的基本技能,製定單元的教學任務和教學計劃;其次要認真挖掘教材每一節課的資源,力圖呈現豐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給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維空間;再次依照單元小結中的教學目標,確定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任務,使用屏幕錄像或PPT做好技能知識的講授準備工作,廣泛閱讀有關信息技術的報紙雜誌、網上信息,寫好教學設計,做好教學課件。
3.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交流
興趣是學習的力量源泉,是學生能力培養與提高的前提。有了興趣,才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探求未知領域,而課堂教學方式的多樣性,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學需要,選擇或編製合適的課堂教學軟件,充分利用多媒體工具,刺激學生的感官,營造溫馨和諧的教學氛圍,將教學的重點、難點用適宜的多媒體形式(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表現出來,變抽象內容為直觀、形象、生動的知識,促進學生對事物全麵、準確的認識,達到認知的目的。
4.給學生提供勤動手多訓練的機會
信息技術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工具課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論知識是技能的基礎,技能是理論知識的目的,隻掌握知識沒有技能就如同紙上談兵。要真正把所學內化為已同,還必須親身實踐,動手操作。我們要把培養信息技術的基礎操作技能作為主要任務,動手實踐操作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方法。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提倡他們敢動手,勤動手。從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種軟件的應用,隻要堅持練習,速度和質量就會有很大提高。動手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是學習過程中的巨大動力,這種動力將極大地推動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