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體育與健康教育對中職學生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的重要性(2 / 2)

(二)行為習慣教育

剛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在學習中往往保持初中時的行為習慣,人們常說,學生身上有著老師和家長的影子。因此老師舉手投足間都孕育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有效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和道德文化素質,全麵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隻有當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外界生存環境相適應、相和諧時,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麵才能得到提高,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全麵發展的人,全麵發展包括身、心兩方麵都得到健康發展。當前中職生教育要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心理健康教育和行為習慣教育占重要地位。

二、表揚鼓勵,激勵行為

麵對學生的點滴進步,教師都要以欣賞的態度對待。及時的鼓勵是非常有效的,這種鼓勵不隻是來自老師的,也可以來自學生自己。健康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身體健康,還包含良好的精神狀態、健全的社會適應能力,即身心健康。中職生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殺、犯罪等,迫切要求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求知、學會生存、學會共處和學會做事。培育健康的競爭心理,具有耐受挫折、承受失敗的良好心理素質,有崇高的理想和強烈的事業心,對他人的成功不嫉妒,具有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每個同學都可以根據自己行為習慣的養成情況,給自己設置一個能得到同學們的認可的獎項。這種獎勵方法避免了表揚的局限性和片麵性,尤其是對後進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全班同學都在努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努力評出一個真實的、讓大家認可的自我。

三、不斷強化自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行為習慣的養成中,特別是在寬廣的操場上,學生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幹擾而影響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這是正常現象,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強調要時刻關注學生發展,培養學生的自尊和自信,淡化學生之間的評比,提倡學生學會用課程標準、教育目標客觀地評價自己與他人,從而為每個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心理素質打下基礎。行為習慣的最終形成需要老師的常抓不懈,規範不止。教師的儀表,教師的形象及其給學生的印象,對教育效果具有很大影響。學生從這裏體察到教師的氣質,對事業的熱愛和信心,從而決定向你學習的程度。而體育教師既要有一般教師莊重而嚴肅的風度,又要體現出職業的特點——健康而有朝氣,在學生中樹立榜樣,為培養中職學生健康的人格、身體素質、職業能力,為全麵提高中職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服務。

總之,中職是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和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關係到學生今後的成長,關係到學生在做人、求知的過程中,由學校走入社會之前由他律向自律的過渡過程,更關係到我們今後為社會輸送的勞動者的基本素質。因此,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養成不能馬虎和鬆懈。體育老師應與其他的文化課程教師指導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造、學會關心、學會自我、學會求知、學會生存、學會共處和學會做事。

課題名稱:“健康第一”的教育觀念在學校體育教學中的落實研究

課題批準號:DX[2012]GHBZ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