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優化對策
體育教學與研究
作者:唐健雲
摘 要: 武術教學不僅是促使大學生德智體全麵發展的教育任務,更關係中華武術的複興、民族傳統文化的弘揚等重大問題。由於當前大學武術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因此武術教學處境尷尬。文章在文獻資料調研和專家訪談的基礎上,對當前高校武術教學中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 高校 武術教學 優化對策 存在問題
武術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強身健體、防身自衛,更可以培養學生道德情操、修身養性,促進學生心智的成熟、腦力的增強,是德育、智育與體育的完美結合,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具有濃厚的社會性及民族性。高校是對學生進行武術教育的主陣地,在全國教學改革的背景下,高校的武術教學正發生著變化,雖取得了部分成績,但仍存在不足之處,我們應繼續研究高校武術教學的有效方法,探索符合時代要求、學生體質的教育方法,達到武術教學的目的。
1.武術教學的意義
1.1培養品格。
個人品格的形成一部分是遺傳基因的決定作用,另一部分是後天教育的培養,而武術教育作為後天體育教育的一種,對個人品格的形成具有現實的積極作用。在校大學生可以在學校有計劃、有目的的培養方式下接受現代信息與知識的教育,武術作為主要的身心教育課程之一,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積極的態度,有助於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時武術作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文化特質,長期參與,容易形成與之相關的文化品格[1]。
1.2塑造品質。
學習武術的過程中難免對同一個招式進行反複練習,這不僅考驗學習者的領悟能力,更是對學習者耐心的培養,而很多時候耐心是成功的必備品質。加上武術競技必有成敗輸贏,考驗學習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夠正視成敗、進行反思的學習者,才會真正從競技中獲益,不僅能夠吸取他人所長,還能發現自己的不足,有利於學習者自我矯正,形成剛強堅毅的品格,為日後成功打下堅實基礎。
1.3修心養德。
作為悠久的民族文化遺產,武術與我國燦爛的精神文明共同成長,相互影響、共同進步,所以武術教學過程也是對祖國精神文明的滲透,是對傳統道德、文化理念及哲學、醫學等其他精神文明的學習,是修身養性的學習過程,使得學生體會到學武修身、習藝養德的樂趣,使得學生折服於武術的豐富內涵,自願自覺地刻苦學習,不但能改變學生的體質,而且有利於改變學生的心理素質,改變對世界及人生的看法。
雖然我國武術流派眾多,但都認可武德對個人成長的重要作用,強調武德修養,重視武德的約束作用,認為武德不僅可以保持習武者頭腦清晰、思維清楚、感知敏銳,還可以讓習武者心胸坦蕩、端重大方,成為光明磊落、虛懷若穀的強者[2],推崇養德先於學藝。同時因為武術的技擊實用性,所以自古以來的武術傳承都講究傳於有德心善之人,不僅希望自家的武術技能能夠發揚光大,更是一種對社會的盡責表現,希望武術用於助人除害的人道精神反映了曆代習武者的寬廣胸懷。
1.4健身美體。
武術最初的功用便是健身強體,是對修習者體魄的強化,擁有力量美、韻律美及姿態美,今天的大學武術教學更強調對大學生體魄的塑造,提升其審美水平。
武術套路本身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習過程中會對學習者的身體協調性及柔韌性進行鍛造,加上武術本身多跳躍、閃挪及各種肢體活動,不知不覺間,學習者便會有健康的體魄,擁有動作的力量美及藝術的形體美。
1.5益智活腦。
武術要求學習者四肢協調,對自身重心進行調整,要求修習者該快時能夠對招式迅速反應,該慢時能夠感受力量的變化、重心的轉移,加上習武過程中會對同一個招式進行多次演練,需要學習者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能夠從看似重複的訓練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對武術學習有進一步的認識,更對自己與自然的關係有進一步的體會,是一項會刺激大腦思考、幫助個人成長的體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