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閱讀理解解題方法探究
外語教學與研究
作者:田玉銀
摘 要: “閱讀理解”是中考英語能力測試的重點項目之一。它主要考查考生運用所學語言知識的能力,包括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歸納概括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對材料的評估能力等。課程改革後,出現了任務型閱讀,閱讀理解題型變得更多、更廣、更新,不僅涉及的麵廣,而且題材較豐富,以生活、科普為主,體裁以故事、應用為主,讓學生了解多元文化,開闊學生視野,要求學生閱讀理解準確率高,閱讀速度快。
關鍵詞: 閱讀理解 能力 解題技巧
一、引導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閱讀理解模式
閱讀理解並不是消極被動地破譯文字符號,而是閱讀者的“概括能力”(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麵”(有關文章話題的知識或經驗)及“結構分析能力”(詞彙、句型、語法知識和閱讀技巧,當代語言學更確切地把這定義為“語篇分析理解能力”)三方麵知識能力相互作用的結果。正確的閱讀理解模式應該是:抓住話題,調出“內存”(有關話題的背景知識),預測推斷,驗證修改。
要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必須首先糾正不少學生在閱讀中英漢對號、“逐詞譯碼”的不科學習慣,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智力和所掌握的背景知識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學會運用語言知識積極主動地預測、推斷、驗證、修改。
從短文選材上做起,選擇那些信息新,時代感強,既是熱門話題,又非盡人皆知的短文。這樣可以鼓勵學生通過閱讀擴大知識麵,增強他們在閱讀理解過程中的心理優勢,大膽預測、推斷,並根據常識經驗和語言知識加以驗證。學生愛讀、會讀,嚐到閱讀的甜頭後,語言知識和閱讀能力都能得到鞏固、提高。堅持這樣的選材原則,不僅能提高閱讀理解試題的信度,還有助於開創中學英語教學的新局麵,同時符合素質教育的大方向。
在保持合理難度的前提下,可進一步加大閱讀量。閱讀量少不利於糾正學生“逐詞譯碼”的不良閱讀習慣。閱讀量大了,教師在平日教學中就不得不引導學生依據閱讀理解的心理過程,訓練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理解模式,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試題的導向作用,從根本上糾正當前中學英語教學中“死纏知識,忽視能力”、“空談能力,忽視知識”的不良傾向,通過加強閱讀,推動教學進入“激活、夯實基礎,有效提高能力”的良性循環。
二、培養、提高學生初步的語篇分析理解能力
任何語篇都是圍繞話題,通過詞語間語義的聯係,借助關聯詞語等銜接手段構成的有機統一體。詞彙、句型、語法和關聯詞語是語篇內部銜接的主要手段。
以詞彙為例:同義詞、反義詞、多義詞具有重要的語篇銜接作用。在閱讀理解命題中可采取各種方法(如同義轉換或填詞改寫、縮寫短文),加強對這些詞語的考查。
關聯詞語是語篇中的“邏輯符號”,體現了句與句、段與段的啟、承、轉、合的關係,因此稱為“篇章紐帶”。借助它們可以加快閱讀速度,提高理解質量。
老練的閱讀者在閱讀中並不是“逐詞逐句”,而是抓住句中的關鍵詞,先識別句式,然後迅速進行語義編碼。如“I have never seen a more beautiful picture than this.”一句,抓住never,more等詞便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用比較級的形式表示最高級意義的句式,意思等於This is the most...在閱讀理解題中,加強對這類常用重要句型的考查,不僅可以全麵考查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且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句式識別能力,加快閱讀速度,並在此過程中鞏固深化語言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