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回歸生活空間
“新基礎教育教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口號是“學有用的數學”,因此教師要創造一切條件,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踐之中,加強數學教學的實踐性,讓學生找到生活原型,充分體現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激勵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
例如教學“圓的認識”一課,學過新知識後,我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設計了如下兩題:(1)如果在校內建一圓形花壇,你可用什麼方法畫圓?(2)如果在花園內安裝噴頭給花園噴水,你認為噴頭應安裝在什麼位置最合理?通過這兩題的練習,既鞏固了畫圖的方法,強化了圓的有關知識,又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是有用的,可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真正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係。又如《比在生活中的應用》一課,在揭示了生活中處處有比,處處用黃金分割等知識後,接著出示了一個模擬的舞台及一個主持人,並提問:“假如你就是那個主持人的話,你認為你應當站在舞台的什麼位置才能顯得整個舞台最美?”
四、解決生活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應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生活,學以致用。例如在《設計包裝紙》的實踐活動課上,我出示活動題目:包裝墨水屏盒子(課前每組已準備10個同樣大小的墨水瓶盒子),明確活動要求和問題:把10盒包裝在一起形成一個大長方體,稱為一包。可以怎樣包裝?算一算至少需要多少紙?(包裝紙的重疊部分不計入)然後讓學生開始分組討論交流,設計包裝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動手實踐,互相合作,有的動手包裝,有的測量數據,有的畫圖設計,有的互相討論,有的在本子上記錄和計算……在各小組設計的包裝方案完成後,我讓學生分別把不同的方案展示出來,引導學生比較並討論:你認為哪種方案比較合理?……在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計算不同包裝方法的盒子表麵積,發現了隻有長方體的長、寬、高最接近時,包裝紙用料最少。
總之,數學教學應向生活靠攏,教師首先要擁有數學意識,數學的思維方式,做生活的有心人,這是基礎和前提,探索創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模式,這是關鍵。讓我們放開手腳,大膽創新,變禁錮、封閉的數學小課堂為開放的與社會相接壤的數學大課堂。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
[2]小學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