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學走入生活,讓生活融入數學
數學教學與研究
作者:馬海亮
摘 要: 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著密切聯係。在推進課堂改革,落實課改精神的過程中,數學教師要注意把數學教學生活化,把學生的生活融入課堂。
關鍵詞: 數學教學 生活素材 生活情境 生活空間 生活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和社會,學會“數學的思考”,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和理解數學。化抽象的數學為有趣、生動、易於理解的事物,讓學生感受到其實數學就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生活。為此,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體會。
一、捕捉生活素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係。善於捕捉生活資源,采擷生活數學實例,通過數學活動,深切體會到原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例如我在教學《圓柱的認識》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從生活物品中認識圓柱體,課前布置了一項作業:搜集一些圓柱形物品;動手製作一個圓柱體。上課時,學生拿出了各種各樣的圓柱體物品,如化妝品包裝盒、茶葉盒等。在彙報製作圓柱體的體會時,有些學生談到了製作圓柱體要有2個圓麵和1個曲麵,圓麵的周長要和曲麵展開後的長相等,而且2個圓麵大小要相等。在準備過程中,學生已經直觀感知了圓柱體的一些基本特征,教師隻要稍加點撥,學生便會抽象出它的特征,同時也感受到了圓柱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創設生活情境
生活是數學的發源地,是數學的根。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就是模擬生活,再現生活,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活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許多內容都可模擬生活場景,教師要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數學化,將數學生活化。例如在教學《比例的整理和複習》這一課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今天,老師騎自行車來上班,這時出現老師騎自行車的情境圖,同時把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用正比例圖像表示,讓學生觀察:老師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嗎?你是怎麼判斷出來的?學生可以通過計算速度是否一定判斷,也可以通過觀察圖像特征直接判斷。老師接著問:“我是7:20分出發,7:40分到達學校,你們能算出老師家離學校有多遠嗎?”學生有的用算術法解決,有的用比例解決。接著我又創設了一個情境:快畢業了,同學們在學校拍照留念,體現了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最後我又創設情境:我們的學校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地方,目前學校還在進一步建設和規劃中,準備建一個小型足球場(出示平麵圖),學生立即算出了這幅圖的比例尺。通過這三個情境的創設,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也囊括了本單元的所有知識點,為下一步的整理知識做好了充分準備。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盡可能挖掘知識與生活的連接點並創設有效的情境,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去生成新知,讓學生在熟知的生活、知識背景下進入新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