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實踐中培養
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聯係。”當然,並不是每堂數學課都需要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發現,這需要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經驗,結教材內容適當選擇,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發現新知、體驗創新,感受“再創造”的探索過程。
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時,我讓學生分組進行操作實驗,每組給一個圓柱體和四個圓錐體,而這些圓錐體其中有一個是和圓柱等底等高的,其他分別是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或高底都不等,然後讓學生做量水的實驗。實驗結束後讓學生做總結,學生很快說出圓錐的體積是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個結論不是教師灌輸給學生的,而是由學生動手、動腦、動嘴,在學習活動中通過實驗、體驗、感悟、驗證而形成的。許多有經驗的教師都會給予學生充分的體驗機會,讓學生通過“掂一掂”建立克、千克的概念,通過“量一量”、“走一走”建立長度單位的概念。
三、在求異中培養
有的人把創新思維與求異思維混為一談,認為創新思維就是求異思維。求異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它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探索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但它並不能囊括創新思維的全部。為此,我們在教學中可憑借教材引導學生在異中創新。如教學第七冊《體育場(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時,我讓學生談談,說說有沒有更好的估算方法,如果你在現場,你會用什麼方法估算?使學生懂得估算的方法很多,要懂得聯係實際,靈活運用,實現創新中的再創新。運用異中求新這一方法時,要注意求異背後的求同,讓學生結合實際情況說說這麼多方法中哪一種最好,並說出原因。其實創新教育的背後蘊含著另一個教育:教師要引導學生敢想人所未想,敢說人所未說,力求想法與眾不同,做法標新立異。創新意識的培養,有時是顯性的,但更多時候是隱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然而隻要我們做有心人,堅持不懈地加以培養,那麼,埋在孩子們心底的智慧種子定能生根、成長、開花,並結出豐碩的創新果實。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營造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人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隻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生的創造能力就會得到培養,創新意識就會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