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注重互動公平,兼顧各層次的學生。
實際的教學中,仍然存在教育“不公平”的現象。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要注重公平,不能僅以語文成績論“英雄”,教師應該兼顧各種層次的學生,並且鼓勵成績不好的同學參與到互動活動中。比如在講授八年級上冊中的第三單元“至愛親情”時,也許是文章中提到的至愛親情打動了學生,我注意到平時一個愛開小差的學生同樣聽得很認真。這讓我感到欣慰,互動時,我更關注這個孩子。我問他:“文章中什麼最打動你?”他回答說:“偉大的父愛。”我點點頭:“其實每一位父親都是偉大,你也有一個偉大的父親。想想生活中肯定有很多細節都體現了他對你的愛。”他說:“沒有什麼大事兒,也像朱自清的父親那樣,很平常的生活細節,爸爸會因為我一句話跑很遠去買我喜歡的小吃,我喜歡集郵,爸爸就向同事搜集以前的郵票。還有很多很多……”這次互動之後,我發現這個孩子好像長大了,課上幾乎不再走神,也許是父愛的力量。
3.互動內容要聯係課文、貼近生活。
與學生能夠進行自然流暢的互動,前提是了解學生內心所想,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年齡及心理特征。隻有如此,才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參與互動的主動性和學習積極性。比如在教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民俗風情”時,我先了解了學生的地域和民族構成,經了解,我發現班上有幾個回族學生。回族不吃豬肉,但是原因並不清楚。在互動過程中,我特意與這幾個學生互動,詢問他們緣由。原來並不是我想象的“豬是他們的神”,而是因為他們嫌豬肉不幹淨,會汙染他們。這次互動非常成功,例子取自身邊的同學,引起了他們極大的關注和興趣,讓同學了解到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糾正了他們以往的錯誤認識。
初中語文教學對於學生的全麵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更是進一步提高我國國民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互動公平、兼顧各層次的學生,互動內容聯係課文、貼近學生生活,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提高語文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章輝平.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實踐探究[J].新課程(中旬),2013,12(07):56.
[2]林少玲.基於學情視角的中學語文課堂調控策略研究[J].課程教學研究,2013,22(05):97.
[5]童周靜.培養探究能力提高學習效率[J].教育教學論壇,2012,16(24)::91.
[7]陳文.淺析職業中學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做到語文教學創新[J].新課程(下),2012,07(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