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語文課堂分析課文的幾種方式(2 / 2)

四、由表及裏的尋根式

魯迅的《祝福》是一部獨具匠心的小說。小說通過祥林嫂的命運悲劇控訴了封建禮教、封建宗法製度“吃人”的本質。為了讓學生充分把握這一主題,我采取尋根式,分四步教學《祝福》。第一步,探析祥林嫂的品質特征。明確祥林嫂既有勤勞、善良、堅強不屈、熱愛生活的一麵,又有迷信、愚昧的一麵。前者是她品質中的主流。第二步,追尋祥林嫂的命運軌跡。通過分析明確祥林嫂一生相繼經曆了喪夫、被迫改嫁、再次喪夫、痛失愛子、淪為乞丐等打擊,最後在人們的“祝福”聲中寂然死去。第三步,挖掘造成其命運悲劇的根源。在前兩步分析的基礎上,老師稍加點撥,學生便能領會到祥林嫂並非死於自身原因,她的死看似偶然,其實包含必然。透過對她婆婆、堂伯、魯四老爺、柳媽,還有短工、魯鎮的人們的分析,我們便看到是當時的社會環境一步一步地把祥林嫂逼上絕路的,是封建禮教、封建宗法在“吃人”。第四步,安排寫作,鞏固認識。為了讓學生充分把握這一主題,我安排他們寫作。要求把祥林嫂放在一特定的社會背景中,如“改革開放”或“二十一世紀”等;要求想象忠實於人物的品質特征,真實反映一定的時代風貌,並運用一兩種刻畫人物的手法。

五、複述概括式

茹誌鵑的《百合花》是一部反映戰爭題材的作品。小說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也沒有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麵的描寫,而是以結構細致嚴密、細節描寫傳神取勝。這樣的作品宜多讀、宜細細品味。為此,我要求學生在預習時,找出文中“我”對通訊員的情感變化。上課伊始,即討論明確:生起氣來——發生興趣——親熱起來——喜愛上了——惦記、想念——悲痛、敬佩。然後抽同學按“我”的情感變化口述故事。要求有三:1.自組語言,盡量做到通暢表達;2.敘述內容自成一體,並概括情節;3.點評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因為要口述故事,同學們要熟悉小說內容,固然要多讀,而在讀的過程中,同學們自然而然就體會了小說結構細致嚴密、細節描寫傳神的特點。

六、由果推因式

對於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我是這樣分析的:先將兩位候選人的條件一一比較,然後找出選舉結果,讓同學們體會“結果的荒謬”,接著一一探討“我”失敗的原因,得出“原因的荒謬”。通過這兩層荒謬,讓同學們見識美國的所謂“自由競選”。

綜上所述,分析課文的方式是變化多樣的,需因文因人而異。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隻要致力於研究,執著於研究,教學水平就一定會提高,教學效果一定會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