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語文課堂分析課文的幾種方式(1 / 2)

語文課堂分析課文的幾種方式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趙靜

摘 要: 語文課堂離不開分析課文。撇開常規模式,努力尋找好的“切入口”,會給課文分析帶來全新的天地。本文總結了六種方式:直奔文題式、切取畫麵式、以點帶麵式、由表及裏的尋根式、複述概括式和由果推因式。

關鍵詞: 語文課堂 課文分析 分析方式

語文課堂離不開分析課文。分析課文的普遍做法是從頭至尾、逐段逐句地進行,難免單調、枯燥、低效。如果我們在備課時積極思考,努力找到一個比較好的“切入口”,分析課文就能輕鬆自如,效果顯著。我介紹如下實踐做法。

一、直奔文題式

有的文章,文題本身就是文中著重描寫或闡述的部分,分析時我們可直接從文題入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單從文題看,就知道它是寫景散文,所描寫的對象是荷塘、月色。釋題後我直接帶學生分析課文的4、5、6段,體會文中的寫景。之後,用兩個提問:“本文是純寫景散文嗎?”“如果不是,請找出反映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來。”引出對課文情感線索的把握,著重分析課文是怎樣“寄情於景、情景相交融”的。

類似的文章,如《背影》、《白楊禮讚》、《拿來主義》等都可用這種方式。

二、切取畫麵式

有的文章連續寫了幾件事,或本身就是由幾幅畫麵組成的,分析時就可從這幾件事或這幾幅畫麵入手,再分析其他,如唐弢的《瑣憶》,文中記述了魯迅的七次談話,借以表現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人格。分析時,我先組織學生集中分析這七次談話,從談話背景、內容到從中體現的魯迅品質,然後用一個比喻“如果把這七次談話看成是一粒粒的、零散的珍珠,那麼,它們又是怎樣串成一體、連接成文的”,引出對文中議論的分析,進而歸納出本文“敘議結合”的寫作特色。

茅盾的《風景談》也可用這種方式分析。

三、以點帶麵式

這種方法是指重點突出一個部分,其他分析從略。如莫泊桑的《項鏈》,小說以項鏈為線索,相繼展開了借項鏈、丟項鏈、賠項鏈、識項鏈等情節。這些都不難,同學們看看閱讀提示、經過預習就能把握。難的是怎樣深刻認識小說主人公瑪蒂爾德這一形象,以及小說情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心構思的特點。為此,我重點挑講了“借項鏈”這一節,並且圍繞“一封請柬”詳細、具體地分析了夫妻二人對它的不同態度,以及瑪蒂爾德不合常情的情緒、舉止反映,讓學生充分認識瑪蒂爾德的“過分”行為,把握她愛慕虛榮的個性特征。接下來的分析得心應手:正是她的極端的行為,才會有“丟項鏈”情節的產生。因為千載難逢的機會,她自然要極端珍惜,盡情表現自己,所以在晚會上出盡了風頭。然而凡事皆有度,“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是辯證法,故是也。丟項鏈後,因虛榮心作怪不敢向朋友坦誠相告,昏昏然又沒從破綻中看出項鏈的質量問題,隻好黔驢技窮之後,高額舉債賠項鏈,於是便有了後麵充滿戲劇性的結局。至此,小說的大問題已解決,餘下的留給學生讀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