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透過日語中的國字看日本和日本人(1 / 2)

透過日語中的國字看日本和日本人

文化藝術研究

作者:曹玉華

摘 要: 日本列島在對中國漢字的吸收過程中根據自身需要創造了日本特有的漢字,這種漢字被稱為國字。數以萬計的漢字中國字的數量雖隻占很小的比例,但從其分布的領域看,很好地反映其與日本特有的文化及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的關聯,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日本人對待生活的態度。

關鍵詞: 國字 分布 文化 自然資源 生活態度

日本列島最早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字,人與人之間隻能通過口語進行交流。漢字從中國傳入日本後,日本人就開始借助中國的漢字書寫日語,比如日本人把山讀成“yama”,在漢字傳入後直接將其與漢字“山”對應起來;再如日語把水讀成“mizu”,同樣地把這個詞寫成“水”字,從這兩個事例來看,似乎借用漢字可以直接實現漢字與日語的結合,也就是將漢字作為日本的文字,然後依然沿用日語的發音與各個漢字或者是漢語詞進行對應,就能把漢語完美地融合到日語中。可是,即便不考慮語言體係的問題,中國與日本也有不同的地理環境、風情人情等,很多日語中存在的詞不能從漢語中找到合適的對應,在這種主背景下,日本人在對漢字的理解深入後,模仿漢字造字所用的會意、形聲、指事等方法創造出了日本特有的漢字,日本人把這種漢字稱為國字。比如國字「錵」的造字原理是金屬製品上的花紋,表示日本刀身上的細小輝斑。日本刀是幕府時代武士所持的刀具,是日本特有的物品。可以說這類物品或概念本身就是中國漢語中所不具備的,日本人造出表達其相應概念的文字有其必然性;國字「畑」,是旱田的意思,在漢語中旱田也稱田,沒有專門的字,日語為了表現出與水田的不同,在田邊上加了火,就賦予了該字旱田的意思。再如,「乢」表示山上慢坡彎曲處,「杦」、「椚」、「椣」等字都用來表示樹木的名稱。文字不僅是一種孤立的存在,透過文字我們能感受到該國的自然風貌、人文地理等方麵的特征。那麼,作為體現文化的載體之一,國字與日本文化具有怎樣的關聯呢?本文結合日本的漢字字典『新漢語林』中所收錄的除現代日語中專門用於地名、姓氏及詞性為非名詞的國字,透過其分布領域考察國字所反映出的日本文化及日本人。

將整理出的253個國字,按其分布的領域進行了詳細分類並加以計算,得出如下數據:分布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水產品(主要為海洋魚類)、樹木名稱、地形氣候相關的字,占納入統計範圍的全部國字的比例分別為15.8%、13.4%和11.9%;其他依次為生活用品9.1%;度量衡單位8.3%;服裝紡織類5.9%;鳥蟲類5.5%;農業4.7%;刀具武器類4%;交通3.6%;醫學用語2.4%;建築、飲食、娛樂、飾品分別占1.6%;其他占9.9%。另有0.8%的國字意思未詳。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發現占前三位的國字總的比例達到41.1%。是什麼原因導致國字分布呈現這樣的特點呢?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首先,這與日本的自然環境及自然資源的特點是分不開的。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四麵環海,自古以來魚類資源極其豐富,相比以農業生產為主的中國,農產品已經能滿足日常飲食的需求,所以在漢字中沒有那麼多表達魚類,尤其是海洋魚類的字,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及對漢字的深入理解力,創造出了大量表魚貝類名稱的文字,如:魸、鮗、鮴、鮲、鯏、鯑、鯒、鯐、鯎等。就像中國自古畜牧業發達,所以馬、羊偏的漢字很多,日本自造字中魚偏漢字多自然也是其島國文化的反映。同時,日本是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麵積約占到全國總麵積的76%,雖然日本列島南北方向延伸很長,橫跨亞熱帶和亞寒帶,南北氣候差異極大,但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降水量豐富,這樣的氣候條件很適合多種植物的生長,日本國土的三分之二被森林覆蓋。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敬畏大自然,熱愛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融合。這樣的自然環境與自然觀在國字的數量分布上得到了很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