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初中思品課教師的教材整合能力(1 / 2)

論初中思品課教師的教材整合能力

教材研究

作者:李明

摘 要: 許多教師認為改革後的初中思品課教材偏簡單、內容少、形式散,在教學中不好把握。其實新教材設計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發散性,這給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留下了巨大空間,需要教師具有相應的教材整合的觀念和能力,否則新教材就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 初中思品課 教材整合能力 《走共同富裕道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次的校際聽課交流活動,我都能從其他學校老師身上學到很多新的思路、新的經驗、新的方法,解決自己遇到的教學困惑,受益匪淺,同時每次也都留下許多思考。本學期我在校際聽課交流活動上聽了一位初三畢業班老師執教的蘇人版九年級思品第十課《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複習課,任課教師在課堂中運用教學課件對本課所涉及的中考要點進行了詳細講解,並結合曆年中考試題進行了鞏固演練,課堂信息容量大,學生回答踴躍。我感覺任課教師是在“演”教材,課堂教學束縛於教材,課後思考些許,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沒有重視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我就此問題,談談體會。

一、初中思品課教師提高教材整合能力的必要性

(一)提高教材整合能力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實施的需要。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實現從“教教材”到“用教材”的理念轉變,但實踐中這一理念的轉變還是存在困難。當前初中思品教師對教材的利用往往存在兩種現狀:一是完全依賴教材,照本宣科,二是走向一個極端,脫離教材,天馬行空,這暴露出一些教師特別是新上崗教師缺乏教材整合能力的問題。教師的活動應該是創造性的活動,當教師打開教材,麵對具體的教學對象教學時,需要對教材做一定的調整與加工,對有關內容做一定的整合完善梳理,這一過程融入了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演繹、取舍、加工與創造,是一個創新的過程。

教學中存在教材編寫的普遍性和具體教學的特殊性的矛盾,這一對矛盾決定了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整合。教材整合,就是教師在實施課程過程中依據課程標準對教材內容進行適度的增刪、調整和加工,合理選用和開發其他教學材料,從而使之更好地適應具體的教育教學情境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師要結合本地區、本校學生的實際,結合最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最新的時事事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處理教材,實現教學目標。

(二)提高教材整合能力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實效性的需要。

新課程改革已實施多年,初中思想品德課已全麵啟用了新教材,課堂教學改革就其總體而言,正朝著新課程的理念和方向不斷推進,但是由於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領會不到位,教師對教材缺乏必要的整合改造的能力,課上,一些教師依然習慣於教“書”教“案”,課堂教學形式化、低效化,這成為當前新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麵的最大挑戰。

新課程要求教師有效參與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整合,並且要落實到學校課堂教學中,課堂成為教師的成長陣地。教材作為一種重要的課堂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它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關鍵作用。教師應樹立新型教材觀,自覺運用新的理念鑽研、處理和改造現行教材,做到既尊重教材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為教材價值的實現和學生的發展提供多種平台,最終提高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

(三)提高教材整合能力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伴隨新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和深入發展,教師的專業發展已經越來越受到從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到一線教師的普遍重視,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課程改革的成敗往往取決於教師的參與和態度,取決於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教師的教材觀,對教材的理解和運用,對課程改革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新課程強調教學不僅是課程的傳遞和執行過程,而且是課程的創新與開發的過程。麵對教材,教師不應該隻是執行者,更應該是創造者,教師要麵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範,提高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