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實施初中曆史新課改的幾點思考(1 / 2)

實施初中曆史新課改的幾點思考

教改研究

作者:張鳳霞

1.教學要拉近曆史與現實的距離

曆史具有過去性的特點,長期以來在傳統教學方式下,曆史與現實分離,導致學生感覺曆史都是過去的東西,學習曆史沒有任何價值,曆史陳舊乏味;認為學習曆史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應付考試”,學習無用的東西,即使再生動,也難以產生學習的“內在誘因”。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曆史與現實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係,人們創造現實是在過去提供的客觀條件下進行的,曆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曆史,現實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現象,客觀上總會打上曆史的烙印,總會借鑒和吸取曆史的經驗教訓。新課程通過“活動課”、“活動與探究”、“議一議”等欄目讓學生感受到曆史與現實的聯係,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把它們歸納為以下幾類:(1)讓學生從我們身邊發現曆史,如:“尋找曆史”、“調查家鄉的文物古跡;(2)讓學生從熟知的影視劇入手,從史實與曆史劇的比較中感知曆史,如:“你在影視劇中了解到的武則天與曆史上的武則天有沒有差別?”“有一部電視劇裏描寫了秦漢之際,劉邦的夫人即後來的呂後,躲避戰亂,逃入尼姑庵的故事,想一想,到底是誰錯了?”(3)從日常生活談起,讓學生感悟曆史,如:“舉行方言遊戲會,感受秦始皇統一文字的重要意義。”“絲綢之路的開辟對漢代社會有什麼影響?這條中西通道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有什麼價值和作用?”

2.了解學生的學習方式,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

人的學習方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觸覺學習者:當他們能親身運動、體驗和實驗時,會學得最好。通常被叫做運動觸覺學習者。第二種是視覺學習者:當他們看到學習內容以圖像形式出現時,學得最好;部分人為“印刷符號型”,可以通過閱讀學習。第三種是聽覺學習者:通過音樂、談話的聲音而學得最好(見《學習的革命》)。這三種主要的學習方式並無優劣之分,但教學時若注意到學習方式的不同,並以此選擇合理的教學方式,則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師的講授和對部分學生的提問,隻適應於聽覺學習者。此時若加上要求學生閱讀課文,教師精心設計的板書、繪製的圖片或添加的多媒體聲像影片,視覺學習者會開始啟動。若再加入課堂討論、課堂表演,那麼,觸覺學習者就會被調動,這樣的學習效果更好。

3.於教學重點處巧設曆史問題情境

以世界近代史人物複習專題為例,在其鞏固環節可以創設曆史問題情境:某網站舉行“世界因你而改變——世界近代史最具影響力的十大人物”的評選活動,請每個小組評選出自己組認為最具影響力的三個人物,並撰寫頒獎詞。這個問題情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曆史,把自己喜歡的重點人物從國家、功績、品德、地位、評價等方麵綜合,撰寫成一篇篇語言優美、情感到位的頒獎詞(不能出現名字)。其他組的學生根據頒獎詞所給的信息搶答,並說明判斷是這位曆史人物的原因。這個問題情境設計讓課堂高潮迭起,不僅能高效地落實教學重點,更重要的是曆史精英的優秀品質逐步內化為學生的精神需求。

4.課堂導入語要注意以舊導新

這是一種由舊知推求新知,即由已知求未知的導入方法。它可由教師設計一係列問題讓學生參與導入活動,也可由教師用講述法總結舊知識而導入新課。例如教師說:“解放戰爭爆發於1946年6月。在戰爭的第一年,解放戰爭處於戰略防禦階段,通過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奮戰,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麵進攻和重點進攻。因此,戰爭進入第二年時,敵我雙方形勢發生了有利於我軍的變化,使我軍有條件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進行外線作戰,解放一些城市,戰爭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現在我們來學習‘挺進大別山’這一課。”上述采用了講述法導入,把新舊知識聯係在一起教學。由於曆史事件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抓住這種聯係導入,就可以使新舊知識銜接得十分自然、貼切。揭示這種內在聯係,不僅使學生鞏固了舊知識,而且為接受新知識做好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