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關注重點——做最重要的事情(1 / 2)

通常,每個人生活中都充滿太多不得不做的事,由於這種事占去太多時間,所以,你的心裏會覺得不舒服。不舒服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你忽略了你認為最重要、真正想做的事。

根據《時代》雜誌一篇專題報道的說法,我們都生活在一個所謂的“時間荒”裏。生活愈來愈忙亂,工作壓力日甚一日,迫使我們不得不加快腳步,否則,一旦落後,你就有可能被“淘汰”。這種時時要變,刻刻要命的生活節奏,無形中讓人對未來產生了前所未有的不安全感。

工作上沉重的時間壓力同樣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之中。凱拉夫·凱其的著作《時間鎖》裏描述,人的時間就像高速公路上全麵癱瘓的交通狀況一樣,被不得不做的事塞得滿坑滿穀,動彈不得,至於真正想做的事,自然找不出時間來做了。

艾森豪威爾當選美國總統後,不太插手政府的作為,隻有緊急與重要的事才會引起他的注意。每一件事都授權給手下的行政人員處理。因為他發現緊急與重要的事很少同時出現。這項觀念也可以引用到我們的生活裏。重要的事難得緊急,而緊急的事也難得重要。當你赴約已遲,為車胎打氣比繳汽車保險費要緊急得多,但在大多數的情況中,它的重要性比較小。

不幸的是很多人在緊急的壓製下忙得團團轉,結果忽視了生活中不緊急但更重要的事。

當你麵臨許多等待解決的問題時,要衡量何者是重要的問題,並優先處理。

被評為美國最優秀的效率管理專家史蒂芬·柯維在舉辦座談會時,常會要求與會者思索急事與要事兩種觀念基礎,說出他們聯想到的感受。談到急事,大家最常想到的是壓力、精疲力竭、不滿足等;談到要事,大家想到的則是自信、充實、漸入佳境、有意義、平靜等。你也可以試試看會聯想到什麼,或許對於生活為何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會有較深刻的了解。

柯維在《忙碌的有閑階級》一書中指出,時間的需求是按我們所有、所得之事排定先後順序的。比方說,我們買了一艘船、一輛車或一本新書,我們就得花時間去學習怎麼使用、怎麼維護或怎麼去讀。每一張新麵孔、新鮮事都會走到我們跟前,要求我們與其共度一段時光,就算我們不樂意,還是得勉強自己去做。於是乎,時間變得愈來愈少,失控的感覺愈來愈強烈。

沒有人願意失去控製,沒有人願意像個傀儡一樣,左移右動、前行後轉都在別人掌握之中。事實上,心理學家發現,自殺通常就是失控到了極致所產生的行為。因為,當時我們感受到的是,“要不要繼續活下去成了我們唯一能控製的事”。當我們的生活被某件事或者某個人控製的時候,我們體會不到快樂、發自內心的平靜和創造力。然而,不幸的是,快樂、發內心的平靜和創造力是目前社會最短缺的民生必需品,而短缺的原因就在於人們對生活失控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