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地質、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所組成,它們共同構成地理綜合體。然而在眾多因素必然也存在一個或幾個主要因素,它們在綜合體中的作用具有決定地位。例如,“中國地理”中的“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稀少,地表支離破碎,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環境惡劣,是沙含量居世界第一的黃河的泥沙主要供給地。科學考察資料表明,黃土高原地區曆史上並非如此,當時的植被覆蓋率高,地表完整,自然環境條件優越。隻是由於隨著植被這一主導因素不斷被改變(破壞嚴重),發生了質的變化,而加上黃土物質結構疏鬆,易被衝刷,從而逐步演變成目前的這種現狀。近些年來,經過對黃土高原地區的治理,植被覆蓋率有較大提高,水土流失問題在不少區域得到了控製,同樣也是植被這一主導因素起主導作用的結果。

隨著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影響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自然地理環境中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還受到人文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的影響。如“黃土高原”地區在其演變過程中人,人類活動的影響在一定程度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前者諸如破壞植被,濫墾濫種等都是引起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原因;後者是積極作用,如植樹造林,治理泥沙、保持水土等,在人文地理環境中,自然環境的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包括原料、燃料等都是直接影響到工業布局合理與否的關鍵性影響因素;農業生產中水田、旱地的分布,也受到氣候條件,尤其是降水條件的製約。

因此,我們在學習中學地理課程過程中,在認識、理解各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現象和事物時,要清醒的知道: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是一個具有整體特征的綜合體,受到眾多要素的影響。分析各種問題過程時既要考慮到自然環境各組成要素的相互影響,又要考慮到自然與人文地理各要素之間的聯係,更要尋找其中起重要作用的主導因素。隻有這樣,才能真正認識和掌握地理課程中有關的基礎知識,並運用這些基礎知識去分析、解決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眾多問題和困難,不斷鍛煉和提高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綜合性區域

每一種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發生、發展過程中都受到眾多地理環境要素的綜合影響,並在地球表麵形成各具特征的綜合體,即地理的綜合性區域。例如,季風氣候的形成主要是受海陸位置的影響。世界上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大陸的東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大陸的東岸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分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