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
引言:蘇聯通過十月革命建立起的共產主義製度在20世紀80年代麵臨著日益嚴重的危機,戈爾巴喬夫上台後主導的改革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蘇聯的危機,最終蘇聯在日益嚴重的民族和社會矛盾中宣告解體,而東歐的共產主義政權也因喪失了蘇聯的有力支持而在頃刻間土崩瓦解,歐洲的共產主義製度嚐試最終徹底失敗。
一、波匈事件與布拉格之春
二戰後蘇聯全力扶植東歐各國的共產黨力量,建立了親蘇的政權,並把蘇聯國內的計劃經濟製度與政治體製全麵移植到東歐國家,蘇聯對東歐的控製和內部事務的幹涉引起了當地民眾的強烈不滿,計劃經濟在東歐水土不服,經濟上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在各種因素影響下,東歐一些國家在五六十年代出現了反抗蘇聯控製的民族主義運動,波匈事件就是其典型的代表。
1945年,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波蘭從法西斯的鐵蹄下獲得了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權。但是,波蘭與蘇聯的關係上卻積累了很多曆史和現實矛盾。二戰期間蘇聯和德國合謀瓜分蘇聯,蘇聯還秘密處決了大量波蘭軍隊被俘軍官。戰後波蘇和波德疆界的變動,波蘭被割支大片國土,嚴重傷害了波蘭人民的民族感情,在波蘭國內積澱著強烈的反蘇情緒。
戰後蘇、波之間不平等經濟關係給波蘭經濟造成很大困難。加之波蘭黨實行親蘇路線,盲目推行蘇聯模式,造成經濟結構比例失調,物價上漲,人民生活水平較低,廣大群眾對黨和政府有不滿情緒。盡管波蘭黨和政府為糾正過去的錯誤采取了措施,但積重難返,改革步子不大,人民的要求得不到及時解決,結果導致了波茲南事件的發生。
1956年6月,波茲南的16000工人為要求增加工資和減稅向政府請願失敗後,發動罷工和示威遊行,反對政府追隨蘇聯。軍警出動鎮壓,數百名工人傷亡和被捕。
波茲南事件後,波蘭黨內主張改革的力量逐漸增強,人民群眾要求改革的呼聲很高,華沙形勢緊張。10月,波蘭黨準備舉行八中全會,決定由改革派領導人哥穆爾卡擔任黨的領導,並討論改革國內政策問題。八中全會前夕,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不請自來率龐大代表團突然飛抵華沙,波蘭黨頂住了蘇聯的強大壓力,反對蘇聯幹涉波蘭黨內部事務,要求蘇軍撤退,波蘭工人也舉行示威遊行給予支持。赫魯曉夫自知公開幹預不能達到目的,而波蘭黨人保證維護波蘇友好和華沙條約,隻得下令撤軍並率代表團回國。波蘭在此以後雖然取得了一些改革成績,但仍無法從根本上擺脫蘇聯的控製和經濟體製的危機。
戰後匈牙利由於完全照搬蘇聯模式,給人民生活造成許多困難。1949年匈黨聽命於蘇聯清洗“民族主義分子”,使20萬黨員幹部受到迫害。人民對此深為不滿,為了緩和人民日益增長的不滿情緒,1953年蘇聯授意讓伊雷姆·納吉出任政府總理。納吉上任後實行了一些改革措施,結果在1955年受到批判並被開除出黨被被撤銷一切職務,社會群眾更為不滿,反蘇情緒日益強烈。
10月6日,匈牙利30萬人為在鎮壓中遇害的拉伊克等原黨政領導人舉行國葬,這時傳來波蘭人民成功抵製蘇聯幹預的消息,匈牙利的形勢急劇發展。10月23日,20萬人舉行示威遊行和集會,要求實行改革,要求由納吉重新當政。以格羅為首的匈黨領導人指責群眾的舉動是“民族主義”的表現,蘇聯駐軍出動鎮壓,這進一步激怒了群眾,部分軍警掉轉槍口站在群眾方麵,示威遊行發展為武裝衝突。次日,為緩和群眾的情緒,匈黨宣布改組中央領導,任命納吉為部長會議主席,但流血衝突仍繼續擴大。納吉上台後要求蘇軍撤離匈牙利,並表示匈牙利要退出華約。納吉之舉激怒了赫魯曉夫,他下令蘇軍全麵接管匈牙利政權。11月4日,蘇軍全麵占領布達佩斯,推翻了納吉政權並最終處死了納吉。13天的大動亂給匈牙利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民群眾的傷亡,也對匈牙利民眾的民族感情構成深深的傷害。
波匈事件發生時,捷克斯洛伐克並沒有受到很大的衝擊,但是進入60年代之後,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政權也麵臨嚴重的經濟與社會危機。1968年1月,改革派領袖杜布切克出任黨和國家領導人。杜布切克上台後,馬上著手在國內實行一係列改革,在政治上,改變共產黨的權力集中的狀況,主張限製共產黨官僚的權力與言論和藝術活動的自由化,並恢複在大清洗中犧牲者的名譽。在經濟上強調企業自身責任,引進市場機製,進行經濟改革在外交政策上,在強調與蘇聯的同盟關係的同時,也強調要強化與西方國家的經濟關係。這些改革後來被統稱為布拉格之春。
捷克斯洛伐克的離經叛道之舉引起了蘇聯的強烈不滿,當時的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企圖逼迫杜布切克終止捷克民主改革進程。可是,杜布切克堅決頂住壓力,不願屈服。惱羞成怒的勃列日涅夫決定冒天下之大不韙,用武力鎮壓“布拉格之春”,維持蘇聯對捷克斯洛伐克的絕對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