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柏林危機和柏林牆
由於意識形態與國家利益的對立,美國與蘇聯這兩個超級大國在戰勝了共同的敵人——法西斯後,矛盾迅速激化,歐洲成為美蘇冷戰的中心,而德國特別是柏林問題成為冷戰的焦點,一分為二的柏林就成為美蘇間冷戰最前沿的陣地。
一、德國的分裂和柏林危機
二戰後,按照盟國事先的約定,德國和柏林由美蘇英法四國分區占領,而德國的首都柏林被賦予一種特殊地位,與奧地利的維也納一樣,將由四大國共同占領和管轄。但是蘇聯具有很大的優勢。這不僅由於柏林位於蘇占區中心,其他占領國要到達自己在柏林的轄區(西柏林),必須通過蘇占區,而且還由於蘇聯當局從一開始就結盟國規定了進入柏林的有限的航空、鐵路和公路線,埋下了東西方戰後激烈衝突的禍根。
在戰前盟國雖然決定將德國分區占領,但隻是基於現狀的過渡性安排,並無把德國分裂的計劃。但隨著戰後美蘇矛盾的激化,雙方在對德國的處置問題上裂痕逐漸加深。蘇聯出於與西方資本主義擴張的戒備,力圖在其周圍建立親蘇的政權。另一方麵,作為四大國之一的法國對於統一強大的德國心存疑慮,因而不大同意重建統一的德國的計劃,在這種背景下,四大國在謀劃重建德國時,意見分歧日益擴大,最終各行其是。
在西方的占領區內,由於缺乏中央級的行政組織管理,造成許多占領區事務協調的不便,1948年2月,美英法國在美國的主導下,將三國的將其占領區合並,成立三聯占區,終於形成蘇聯的“東占區”與西方三國的“西占區”對峙的局麵,德國向分裂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1948年2月到6月,美英法比荷盧六國召開了倫敦會議,最後通過《倫敦議定書》,決定召集德國西部三個占領區各州總理聯合會議,授權聯合會議在9月1日前召集立憲大會起草聯邦德國憲法,並以此憲法組織聯邦德國政府,完成聯邦德國的建國。
6月24日,蘇聯停止了連接西柏林的鐵路客運交通和公路交通,切斷了西柏林和外界的物質供應。蘇聯想憑借柏林完全在蘇占區的有利的地理位置,封鎖柏林的交通,就能造成西方國家難以呆在西柏林的條件,從而迫使它們在德國問題上作出讓步。
作為對蘇聯封鎖西柏林的回應,6月30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發表聲明,宣布美國將留在柏林,並以空運來供應生活物資給柏林市民。在水陸交通都被封鎖的情況下,從6月25日起,美國等西方國家動用上萬架飛機,架起了“空中橋梁”,向西柏林居民大規模空運糧食、煤炭等急需物品。
美蘇雙方經過一番或明或暗的較量,蘇聯感覺到封鎖西柏林無法使美國作出實質性的讓步,麵對強大的國家輿論壓力,蘇聯隻得在1949年5月與美英達成協議,取消了對西柏林的封鎖
柏林危機雖然結束了,但德國的分裂局麵卻無法挽回。1948年6月,西部占領區成立了由地方議會選派代表組成的議會委員會,以製訂具有憲法地位的《基本法》,1949年5月8日,《基本法》正式獲得通過頒布,並在1949年5月23日,得到了英美法三國軍事代表的批準後正式生效。9月20日,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宣告成立,簡稱聯邦德國,又稱西德。
在西方占領區籌建西德國家的同時、蘇占區也在積極籌建東德國家。1948年3月17日和18日,蘇占區召開了德國人民代表大會,選出了由400人組成的“德國人民委員會”,作為臨時常沒代表機構。10月22日,該委員會通過了統一社會黨提出的“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憲法草案。1949年3月18、19日.德國人民委員會舉行會議,最後批準了憲法草案。該憲法草案最終在1949年5月30日在第三屆德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得到批準生效。10月7日,德國人民委員會通過成立臨時議院的決議,並宣布成立德意誌民主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