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2 / 3)

1968年8月20日晚十一時,蘇聯空軍從天而降,迅速占領了距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市中心僅六公裏的魯津機場,沒過多久,一架架裝載著坦克和士兵的巨型運輸機,在突擊隊員的指揮下,以每分鍾一架的速度降落在魯津機場。大量的坦克、裝甲車和士兵,從飛機的肚子裏爬了出來。這支空降坦克部隊,在蘇聯駐捷大使館車隊的引導下,高速衝向布拉格,迅速控製了全市各個戰略要地,並包圍了捷共中央大廈和總統府。與此同時,蘇聯、東德、保加利亞、波蘭和匈牙利五個國家出動了二十四個師,在無數飛機、坦克的簇擁下,從四麵八方越過捷克斯洛伐克邊界,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各個戰略要地。不到二十四小時,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就被占領了。

蘇聯占領捷克斯洛伐克,推翻了杜布切克的合法政權,扶植親蘇的政治派別上台,廢除了原先進行的一切改革措施,“布拉格之春”在蘇軍的坦克大炮的鎮壓中最終歸於失敗。

二、東歐劇變的過程

1985年,戈爾巴喬夫繼任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後,1985年3月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後,提出實行“徹底改革”以及“民主化”、“公開性”、“新思維”、“人類的利益高於一切”等口號,全麵緩和和西方的關係。同時,也放鬆了對東歐的控製,減少了對東歐共產主義政權的援助,在國內普遍不得民心的東歐共產黨在失去蘇聯的有力支持下,其統治基礎馬上麵臨嚴峻的挑戰,國內的民主派反對力量借機反動一係列反政府的示威遊行,東歐各國的政局在1989年出現了顯著的變化。

1989年4月,波蘭統一工人黨實行政治多元化和工會多元化的方針,與反對黨團結工會舉行圓桌會議。會議達成了關於團結工會合法化、進行議會大選等協議。在自由選舉中,波黨失利,團結工會獲勝,取代統一工人黨成為執政黨。團結工會上台,標誌著波蘭政治經濟製度的劇變。

1989年2月,完全由改革派主政的匈牙利工人黨召開全會,重新評價1956年事件,把這一事件定性為人民起義,並宣布在匈牙利實行多黨製。1989年5月,為1956年事件的代表人物納吉·伊姆雷平反昭雪。1990年4月舉行的自由選舉中,反對派人民論壇獲勝,匈牙利政權宣告易幟。

在1989年的民主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權已經是危機四伏、四麵楚歌,國內反對派勢力迅速做大,不斷發起了規模龐大的遊行示威,要求“新聞自由”、“選舉自由”,大批國內居民通過匈牙利,經奧匈邊界逃往到聯邦德國,柏林牆已經形同虛設。隨著國內政治形勢的惡化,統一社會黨漸漸喪失了對國內政權的掌控,在1990年2月,統一社會黨宣布改名為民主社會主義黨,放棄了原來共產主義的目標。3月18日,民主德國舉行第十屆人民議院選舉,結果基民盟大獲全勝,原來的統一社會黨變為在野黨,同年10月3日,最終以民主德國並入聯邦德國的方式,實現了兩德的統一,民主德國成立曆史名詞。

捷克斯洛伐克進入70年代,要求為布拉格之春平反的呼聲日漸強烈,出現了七七憲章等反對派組織,1989年,布拉格爆發了一次又一次反政府的示威遊行,要求為布拉格之春平反,蘇聯撤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駐軍。到11月,布拉格爆發了由以七七憲章為主導組成的公民論壇發動的30萬人大遊行。迫於壓力,捷克的共產黨政府與反對派達成協議,宣布實行多黨製,取消憲法中關於捷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條款。12月底,聯邦議會選舉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領袖杜布切克為議長,反對派公民論壇領導人為總統。在1990年6月的全國大選中,哈維爾領導的公民論壇獲得了議會大多數席位,捷克共產黨徹底喪失了政權。

保加利亞是在東歐各國中與蘇聯關係最密切的國家,在1989年的劇變中共產黨政權也遭受衝擊,反對派不斷發動示威遊行,1990年2月保共舉行十四大決定放棄科學社會主義路線,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並於4月改名為社會黨。1990年6月,在選舉中,社會黨獲得了議會的多數席位,而這時的社會黨和原來的共產黨已經有著本質的區別了,保加利亞就此走上多黨民主製的道路。

羅馬利亞是東歐各國中獨立性較強的國家,共產黨總書記齊奧塞斯庫在國內建立了嚴密的獨裁統治政權,但1989年政治動蕩也對羅馬利亞構成劇烈的衝擊,12月19日,羅馬尼亞西部城市蒂米什瓦拉,因抗議解除一名持不同政見的神父職務舉行的群眾示威,演變成騷亂。不久,首都布加勒斯特也開始了騷亂,齊奧塞斯庫下令軍隊鎮壓,但軍隊拒絕執行命令,部分高級軍官倒戈投向了示威群眾一邊,齊奧塞斯庫被迫出逃,但很快被捕並被判處死刑。12月23日,救國陣線宣告成立並接管了政權,宣布實行多黨製,羅馬尼亞共產黨為非法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