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歐洲經濟的重建和複蘇(1 / 2)

第二節歐洲經濟的重建和複蘇

引言:二戰後,歐洲大地上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歐洲國家的經濟在戰火的打擊後處於一片蕭條之中,美國絕不願意歐洲再次陷入激烈的社會動蕩之中,為維護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遏製蘇聯對西歐地區的滲透,開始對西歐國家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援助,西歐國家在美國的扶持下,結合自身良好的科技基礎和人力資源,很快走出了衰退,進入嶄新的經濟複興階段

一、馬歇爾計劃

歐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這場浩劫帶來的災難、損失難以言狀。戰爭使英國的國民財富損失了四分之一,船舶噸位減少了四分之三,和其他西歐國家一樣,黃金外彙儲備枯竭,一半以上的工業完全癱瘓,煤礦完全關閉,失業人數突破600萬。國內公債從1939年72億英鎊增到1946年的237億多英鎊,原來的世界的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丘吉爾驚呼“大英帝國的權力與地位一落千丈”,“英帝國的力量和影響已下降到驚人的最低點”。

法國的狀況更為嚴重法國在希特勒的閃電戰中敗降而飽嚐了亡國之痛,戰爭奪去了140萬的生命,經濟損失慘重,按1945年價格計算,其損失高達48930億法郎,百萬公頃以上的土地被破壞而無法耕種,1945年初工業生產還不及1938年的一半。加之1946年底又碰上了百年罕見的特嚴重的酷寒,真是饑寒交迫,民不聊生。

1946年聯邦德國地區的工業生產隻及戰前1938年的23%,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成了一堆瓦礫,老百姓已經無法生活下去。其他西歐各國生產凋敝,瀕臨崩潰,原料、燃料和日常生活品奇缺。經濟的衰敗使得西歐民眾對現政權的不滿與反抗情緒與日懼增,政局動蕩,當地象法國、意大利共產黨力量迅速壯大,西歐各國資產階級政權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意識到必須通過經濟貿易援助的形式幫助歐洲各國實現經濟複蘇,以此才能保持歐洲的政治穩定,抑製西歐各國共產黨勢力的膨脹,維護美國在歐洲的戰略利益。

1947年初,美國前總參謀長馬歇爾將軍出任美國國務卿。6月5日,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大會上,馬歇爾向場內8000名聽眾發表演說,提出了歐洲複興計劃。他首先對歐洲的經濟形勢作了簡要的回顧,強調歐洲已經是一片廢墟,整個經濟結構已土崩瓦解,這種局麵如果不改變,就會對美國和整個“自由世界”帶來災難性的影響。他說“美國應該盡其所能幫助世界恢複正常的經濟狀態”他還強調這個經濟複興“計劃”必須是聯合性質的“馬歇爾計劃的一個特點在於它是以自助為基礎的,其目的是要使歐洲各國聯合起來,與美國共同設計出一套符合它們的需要的解決辦法。”馬歇爾這次演說為“馬歇爾計劃”打下了基本的基調。

馬歇爾計劃在歐洲引起強烈的反響,被政治、經濟危機壓得喘不上氣的西歐各國政府立即作出積極的反應,響應馬歇爾計劃。原來馬歇爾計劃也不排斥東歐國家,但蘇聯認為馬歇爾計劃要求製定一個歐洲實現“統一”的經濟計劃,出於害怕美國勢力向東歐滲透的考慮,對該計劃持反對態度,接著,蘇聯先後與東歐各國簽訂了一係列貿易協定,進一步鞏固了蘇聯與東歐的經濟聯係,東歐各國因此在蘇聯的壓力下拒絕了馬歇爾計劃給予的援助安排,退出了馬歇爾計劃。

1947年7月12日,英國、法國、意大利、奧地利等16個西歐國家在巴黎開會,建立起“歐洲經濟合作委員會”。9月24日,這個委員會向杜魯門總統提出了一個總體的複興計劃,作為與之相對應的美國財政援助的方案,杜魯門向國會提出所謂“歐洲複興計劃”的谘文,1948年4月2日,經國會批準,稱《1948年經濟合作法》,根據該法規定,西歐國家與美國簽訂了一係列雙邊與多邊協定,援助總額130多億美元,由美國利用財政公共開支來購買食品、燃料、機器設備等物質來援助西歐各國,其中聯邦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受援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