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歐洲經濟的重建和複蘇(2 / 2)

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使西歐受援國的經濟迅速複蘇,到1950年,西歐各國生產已達到戰前水平,年增長率達6%,有的國家高達10%。英、法、意的工業生產,在1948年底已超過戰前水平,德國西方占領區的工業生產,到1952年為戰前的115%。該計劃還推動了西歐國家的經濟聯合,為1950年代末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進而實現西歐經濟一體化奠定了基礎。

二、戰後西歐主要國家的經濟政策

二戰後,西歐各國家政府都把工作重心放在發展經濟上麵,英法德等國家依靠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給予的經濟援助,度過了經濟危機,並緊緊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大力發展新興高科技產業,各國經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複蘇和繁榮。

在英國,工黨上台後,推行一係列國有化政策,1945年底,英國議會通過大英銀行國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國史上第一個國家銀行。1946年英國開始實施煤炭工業國有化,政府用1.6億英鎊的補償費,將全國800家公司收歸國有,並建立煤炭工業管理局統籌經營。1947年8月以後,政府先後依據一係列國有化法令,在鐵路運輸、電力、煤氣、航空、電訊、航運等企業部門推行國有化。

實施國有化以後,英國經濟逐漸擺脫了困境,出現了較長時期的低速穩定增長。1955年之後的二十年裏,英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始終保持在3%左右,但同時,國有化也使英國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隨著經濟發展,又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使英國民主社會主義政策遇到嚴重挑戰。

法國在戰後也和英國一樣形式國有化的政策,加大國家政府對經濟領域的幹預力度。1947年初,政府製定出“莫內計劃”,對煤、電、鋼鐵、水泥、農機、運輸六種主要工業部門規定了為期四年的生產指標;並計劃大量進口原料和機械。這個計劃對法國經濟恢複產生了積極影響。1947—1948年,法國工業生產恢複到並部分超過戰前水平,生產呈繼續增長趨勢。從1958年開始,法國政府實施了三個現代化和裝備計劃,到60年代末,使法國國民經濟獲得明顯的進步與發展。60年代,法國工業生產年增長率達到6.9%,不僅高於英國和美國,而且超過了聯邦德國。在農業方麵,於60年代初完成了機械化,產值逐年上升,60年代末,法國由農產品進口國轉變為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

二戰後聯邦德國迅速投入到恢複生產,發展國民經濟的建設之中,戰後的聯邦德國政府奉行“社會市場經濟”路線,。該理論認為,社會市場經濟不是自由放任式的市場經濟,而是有意識地從社會政策角度加以控製的市場經濟。簡而言之“社會市場經濟”是要按市場經濟規律行事,並輔之以社會保障的經濟製度。聯邦德國主政者推行社會市場經濟機製的政策目標是,實現最大限度的全麵經濟發展,建立正常運轉的貨幣秩序,保證價格穩定,實現社會安全、社會公平與社會進步。

1952年,聯邦德國經濟的主要指標均已超過戰前水平,順利實現了經濟複興計劃,開始進入經濟高度增長時期。在1952—1965年的13年中,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率和年平均增長速度均保持在9.8%左右,增長速度一直居西方國家前列。至1970年,國民生產總值較1952年提高了6倍,經濟實力居西方國家第二位。高速發展的工業,促進外貿連年順差,極大地改善了國際收支地位,黃金外彙儲備迅速增加,使聯邦德國的絕對國力空前增強。